朋友為遷就家人,選在暑假高峰去內地景點旅行,回來後滿是吐槽:滿眼都是人頭湧湧,連腳下的地面都看不清,擠到景點時早已沒了觀賞興致。更糟的是夏日多雨,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就能打亂全盤計劃……
即使刻意選了三、四線城市,人潮依舊如影隨形。網上搜來的「避峰秘笈」翻來覆去就那幾招:早起趕在旅行團到達之前、挖掘冷門小眾景點、避開國慶、「五‧一」等黃金假期。但在我看來,首先得想明白出行的核心目的──是「旅遊」還是「度假」。若是前者,衝着知名景點而去,人多擁擠幾乎是宿命;若是後者,本就不為打卡而來,大可選擇人流可控的付費度假村,用合理支出換一份清淨。
要避雷的話,那些早就如雷貫耳的著名景點實在要慎入:九寨溝的風光再美,旺季也只剩看後腦的畫面;張家界的奇峰再險,排隊三小時觀景五分鐘成了常態;兵馬俑、萬里長城、故宮、上海外灘、麗江古城……這些標誌性景點早已成了「人山人海」的代名詞,旺季前往,與其說是看景,不如說是考驗耐力,千萬別期望自己可以是幸運兒,你唯一的選擇是去或者不去而已。
這讓我想起澳門的假期景象。內地長假時,澳門的遊客潮同樣洶湧,幸好關閘的通關流程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否則城市恐怕早已不堪重負。說到底,暑假確實是出遊的好時節,孩子們放假,日子都算較長,但要在有限時間裏消化如此龐大的人流,難度可想而知。
古人有「以空間換時間」的智慧,放到如今的旅遊困境裏,或許只能變成「以金錢換空間」。與其在免費或低價的熱門景點裏煎熬,不如適當為優質體驗付費──那些限制客流的度假村、專屬導覽的小眾路線、錯峰開放的深度遊項目,雖然價格不菲,卻能讓人真正享受到旅行的愜意,總勝過要我比平日上班時間還要早起的痛苦。
旅行的意義本是放鬆與體驗,若單純為了「到此一遊」的執念,在人潮中耗盡精力,反倒成了負擔。旺季出遊的真諦,或許不在於去哪裏,而在於想清楚:你究竟是想在朋友圈曬出熱門打卡照,還是想真正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悠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