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字語)《字源字語》   獨醉書生

 前言

有感漢字粵音,時每音義相違!慨文字演化里程,斷不由謬誤而習非勝是﹖濫任見字讀字,此風實不可長!

文字認知,分野可從「書語依辭彙,口語據方言」之。當於避諱、風俗、譯文、特定、意義、通假、方言、封邑、姓氏、名字諸如此類等等,用音可因應歷史約定,唯一旦離開所依附範疇,便要回復原有音義,此之謂不俗成也!鑒今大多辭彙,皆人云亦云,將非為是,積習難返,多不勝數,故捎予茶餘,聊攄時弊!

《字懷》  

教認偏蒙衛道毫,梨災棗禍濫羅高。

習非見鹿仍胡馬,謬是雕蟲便作鼇。

拉朽摧枯文理亂,潛移默化字源糟。

堪憐累任亡羊迭,此夕憑誰補漏牢!

 〈剎那〉

文友撰一詩鐘,題為《曇花·紙鷂》分詠格。文謂「剎那春光開半夜;一條長線繫平生」。上句道出曇花之一瞬花期。下比言紙鷂,一生為長線所約束。託物言意手法到位。唯於詩鐘而言,前句有失律之嫌!但一眾文友皆謂並無不妥。究問語出於何?原來關鍵就於此辭【剎那】。因於今對這個辭彙,問百人,百人皆懂以(煞哪)為讀,故「剎那春光開半夜」,就依此說,是句於聯律確無不妥!

唯問題出於,今之 「剎那(煞哪)」讀法,原來皆為謬讀。按「剎」,讀(煞)時,意謂制止,例如「剎停、剎車」「剎歪風」等。究其是處之音義,乃屬後賦功能。

而據《唐韻、韻會》初鎋切。《正韻、字彙》初戛切,本音察。《粵音韻彙》音察。梵語「剎多羅」之簡稱,如寺廟、佛塔,便曰古剎(察),列剎(察)。《玉篇》刹(察),柱也。又釋冢上立柱,中藏舍利子,亦曰刹(察)。《王巾頭陀寺碑》列刹(察)相望。《註》列刹(察),佛塔也。

另「那」,於此辭彙【剎那】,乃梵語,字也不能依照原知音義來解讀!據《唐韻、廣韻》諾何切,音儺。《粵音韻彙》音挪。剎那(察挪),於《僧祗律》指,即「一念」。

按印度《梵典·僧祗律》記載:一刹那(察挪)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晝為三十臾。所以「刹那(察挪)」便即是一念。故於此【那】,字便須讀挪,平聲。

何可例之,引唐·李涉於《再至長安》詩便知,「十年謫宦鬼方人,三遇鴻恩始到秦。今日九衢騎馬望,卻疑渾是剎那(察挪)身。」可見詩中出現剎那此「那」字,李涉是將其安於格律詩之平聲位置,證明古人已明白此辭彙之「那」,屬平聲讀法!

尚有「有那其居、受弱不那」之「那」,字均讀平。特別於此縣名【朝那】,要讀作朝那(朱挪)。《說文》西夷國安定,有朝那(朱挪)縣。 

再引南宋·程公許,《過眉山呈悅齋》詩以證:「人間二十八年事,天運盈虛一剎那(察挪)。金塢漫憂無處著,冰山想復誤人多。問唐偃月消磨幾,奈魯靈光岌嶪何。黃道方看升日轂,洗兵馬更挽天河。」詩腳所押之「多、何、河」連這讀挪音之「那」字,便同屬歌韻,故更肯定此組辭【剎那】,是讀(察挪)無訛。

後梁 蔣宗簡,於其《頌布袋和尚》詩:「兜率宮中阿逸多,不離天界降娑婆。相逢為我安心訣,萬劫千生一剎那(察挪)。」

宋·釋如本《頌古》詩:「殃崫雄雄方勇銳,瞿曇住住息風波。殺人作佛當頭劄,覆雨翻雲在剎那(察挪)。」

可見前人韻文,都一致將「剎那」之「那」字,以協歌韻,足證明字是這讀。平時聽慣說慣之(煞哪),乃人云亦云之訛謬!而文友句詩鐘【剎那春光開半夜】,沒被發覺出了聯律,就是因多將此辭彙錯讀,而衍生之結果!日後要知此辭彙,讀音是「剎那(察挪)」,並不是(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