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宣布,結束為期一週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預警」。卻又同時表示,並不意味着風險已經消除,呼籲民眾繼續確保常態化的地震準備。即是說,地震的威脅,仍然存在。
日本,向來都是地震多發國家,如二零一一年,「三‧一一」大地震,引發滔天海嘯,造成重大傷亡,創痕至今未癒,如今又逢大地震,大海嘯之憂,這就不禁讓人疑問,為何日本多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其成因有三:一是地殼運動、二是火山爆發、三是地層陷落。後二者影響的範圍較小,破壞力也較小,震力只佔每年地震能量的百分之十,也就暫且不敘。只說次數最多,強度、烈度最大,且影響範圍最廣的,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地震。那麼,又何謂地殼運動呢?這就要先從地球的內部結構說起了。
地球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層,從表至裏,分別是地殼、地幔及地核,後者與地殼運動無直接關係,且按下不敘。先說地殼,地殼由岩石構成,故又稱為岩圈,平均厚度約三十三公里,地殼之下,是為地幔,厚度約二千九百公里,主要由熾熱呈熔融狀態的岩石(即岩漿)構成,所以,地殼可說是「浮」在岩漿之上。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組成,分別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板塊。板塊因熔岩流動,產生飄移,而互相碰撞,出現隆起,形成許多褶皺山脈、島嶼(即海洋中的山脈),或大斷層,也因之而引發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接合處,板塊碰撞,形成大地震。
地震多發於板塊與板塊之間的褶曲或斷層地帶,且更集中於兩大地震帶,分別是:
一.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延伸至阿拉斯加,經阿留申群島,沿太平洋西岸的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伊利安島、所羅門群島、轉向東南至新西蘭。此地震帶內的地震,約佔世界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於火山眾多,地震頻繁,故有「火環」之稱。
二.喜瑪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東起印尼西部,經緬甸的阿拉干山、中國的橫斷山、喜瑪拉雅山、帕米爾高原、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希臘、而至巴爾干半島及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二零零四年,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外海的九級大地震,引發南亞海嘯,那時的震撼場面,相信很多人仍是記憶猶新。中國地處兩大地震帶之間,故中國也是地震多發的國家。
新聞中,又常說及地震的等級,與震源深度,震級越高,震力固然越強,但破壞力(即烈度),就要視乎震源的深度了。震源就是發生震盪的源頭,與地表距離少於七十公里的,謂之淺層地震,距地表七十至三百公里的,屬中層地震,距地表三百公里以上的,是為深層地震。震源與地面最近的一點,是為震央(或曰震中),震級最強,破壞力也最大。由於多是淺層地震,如:南亞海嘯的大地震,震源深度是三十公里、日本「三‧一一」地震的震源深度是二十四公里、汶川地震是十九公里、唐山地震的震源更只有十二公里,其破壞力都極為驚人。
由於人類對地球的深處,所知還是非常有限,故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人工智能,日益進步,它能否助人類攻克這難關?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