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話題)中德加強智能製造領域合作 汪海月 郭晨

 在安徽合肥舉辦的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對接會上,伍爾特電子控制系統(瀋陽)有限公司總經理霍漢默熱情介紹了企業在華業務版圖和合作意向。這也是霍漢默今年第三次來到華東這個以「高科技」「智能製造」等為新標籤的科創大省。

 「這裡的汽車產業和科創技術正蓬勃發展,我們希望在這裡獲得新的客戶、新的市場和新的可能性。」霍漢默說,公司已為包括江淮汽車等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提供電池管理系統、智能控制器等產品,並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合作,研發更多智能產品。

 這場為期3天的產業對接會吸引了包括寶馬、西門子等在內的近100家德國企業及機構高管齊聚安徽。通過產業集中考察、專題洽談交流,對接會期間共促成貿易投資項目28個,總金額超68億元,涉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產業。

 隨著中國創新動能增強,中德合作正從「技術引進」邁向「聯合創新」和「雙向賦能」,為全球智能製造提供協同範本。

 「中德已成功合作幾十年。中國的企業和人才正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潛力,吸引很多德國企業在此進行研發,並將技術輸出到全球。」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馬銘博說。

 中國德國商會發佈的2024/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55%的在華德企預計,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將在未來5年成為其行業創新領導者。約半數受訪德企表示將通過與中國伙伴合作來提升競爭力。

 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通快集團,是機床工業及激光技術領域的高科技企業,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這家德企不僅在中國的製造業數智化轉型浪潮中迅速發展,也在持續加強和中企的合作,促進技術升級。

 「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超過2000種工藝都需要用到激光,我們還和中國合作伙伴共同進行工藝研發,突破了銅和鋁合金材料的一項技術瓶頸。」通快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剛博士說。

 在楊剛看來,德國企業在流程上的創新性和系統性以及長期的技術積累,保證了德國製造的質量。與此同時,中國在供應鏈、發展速度、靈活性和思維的開放性上具備優勢,雙方優勢互補,將放大合作效能。

 從技術共享、標準互認到產能協同,中德智能製造合作正從單體項目升級為系統生態,領域不斷擴大,層次不斷升級。

 今年4月,繼與阿里巴巴達成AI大語言模型戰略合作後,寶馬中國再度深化本土AI生態佈局,宣佈接入DeepSeek;今年6月,法蘭克福中德標準化合作創新中心正式投用,助力中德在智能製造等領域形成更多標準化成果;飛沃科技與德國知名航空零部件製造企業Heggemann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融合中國低成本高效率優勢與德國高質量精益生產經驗,聚焦於航空核心部件的生產製造……

 中國各地政府也在為中德合作培育沃土。安徽已建中德(蕪湖)國際合作智能製造生態產業園等4個中德國際合作產業園,大眾汽車集團等100多家德企深耕安徽。湖南今年發佈《湖南省深化對德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對德資項目最高獎勵1000萬元,為對德合作園區建設提供專項扶持。

 受訪德企表示,在全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德在智能製造領域攜手同行,將為雙方帶來利好,並為全球供應鏈注入更多確定性。

 「中德合作是互惠共利的,相信我們的合作將為工業4.0時代樹立一個全球基準。」霍漢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