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字語)夏楚   獨醉書生

《明‧馮夢龍》有首題為《怕讀書》的詩,謂:「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得秋來冬又至,收拾書本過新年。」同樣以四季入詩的,另有宋‧無門慧開禪師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說到四季中這個「夏」字,於廿四節氣中,就有夏至及立夏,而夏,它也是個國名、國號、地名,亦為姓。史上有位為了專心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之人物,就是夏禹。此字據《廣韻、集韻、韻會》《粵音韻彙》音下。這個讀法,相信華夏人及懂漢字的,都知如此。畢竟它是個常用字。

而 南宋 劉克莊 有首六言詩謂:「不識平康坊裏,多在村學堂中。安得金錢買笑,祇堪夏楚訓蒙。」又於《禮·學記》云:「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學記是說:導師擊鼓召集學生,帶同書包入課堂,並要學生以謙遜謹慎態度學習。而「夏楚」此兩物,乃用以警惕學生,以收整肅及威儀效果!

說及之「夏楚」,便是古代用以體罰之器。《鄭玄·注》夏,槄(滔)也;楚,荊也。鄭玄是說:夏楚就是用槄或荊條製成之教鞭。

論述至此,不說不知,原來這句「夏楚」處之「夏」字。一直以來,大家於此都是將它作(下)讀,沒甚奇怪罷,誰不知於該辭彙之夏,是個假借字,據《集韻》舉下切,音賈。《粵音韻彙》音斝。木名。通假「檟」。《禮·學記》夏(斝)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亦作檟,《爾雅·釋木》苦荼也。楚,荆也。《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刑。也有作地名。負夏(斝),衛地。《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斝)。又陽夏(斝),於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斝)。

原來於地名處【負夏、陽夏】,讀音也是斝。今人每多見字照讀,習非為是,濫誤成災!故宜日後再遇此辭彙【夏楚】,就要知應讀夏(斝)楚,夏(下)楚是謬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