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電商已是常態,人們在網絡上消費、購物比過往更容易,由國內購物網站掀起的「雙十一消費節」(十一月十一日),帶動的消費額、運輸物流額逐年增加,店舖的優惠政策,刺激起消費者的購物欲,使人人投身於狂熱之中。
網購變得容易,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大有關係。應用智能手機,標誌著使用科技的門檻或所需知識進一步降低,今日,社會內幾乎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各大手機供應商每年均會推出新型號,但智能手機已像是基本配備一樣,人人有之,所以,每當新型號面世,已不像最初那樣使社會趨之若䳱。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品牌或型號,亦因手機供應商眾多,使大家可按自己需求,購買豐儉由人的手機。智能手機的運作,運算的精密程度儼如一部電腦。對比上世紀九十年代,能否使用「電腦」,曾經是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專業學歷的指標。電腦的面世,是科技的進步,但是,科技也造成區隔,甚至產生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就是,讓懂得與不懂得使用新科技的人群,兩者接收著截然不同的訊息,日積月累,就是懂得使用的人會得到更多資訊,不懂得使用的人會得到少資訊,一如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貧富差距,知識面上的「貧富差距」,循環不息地繼續發生。
千禧年後,智能手機的價格變得越來越便宜,不少手機供應商推出各有特色的智能手機,澳門人更是個個投入智能手機的懷抱,今日,手機此一科技所帶來的鴻溝,不再像過往反映出教育程度的差異,反而,是折射出年齡群組上的分別。身邊不少老人家,因手指靈敏度或眼睛視力程度下降,不愛用手指「劃下劃下」(操作智能手機)。因而,愛上網購的人,通常是深度「手機依賴症」的朋友,他們由日到夜都拿著智能手機看個不停,在網上尋找心頭好、消費、付款,就是下班下課後的最佳消遣。近幾年,澳門市面最多出現的新店,不是售賣手搖杯飲料,就是代購、代收的店,在店舖缺缺,街上人頭湧湧的小城內,不與旅客相爭的澳門人,足不出戶,就是手機網購、消費。◇ 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