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拍方寶
查了一下資料,這種遊戲最大眾化的名字叫拍方寶。因為地域不同,還有拍元寶、來啪兒、打紙板、打皮卡、煽方寶、打撇撇等很多叫法。在我們當地,那時的孩子們叫做煽克麻,但我至今也不知道這一名字的由來。
這種遊戲的道具是由廢紙片折製而成的,有正方形和三角形兩種,以方形最為常見,這大概就是「方寶」之名的由來。方寶一般由兩張大小相同的硬紙折成,折好後的方寶呈正方形,邊長五至十厘米,成品方寶的大小完全由紙張的大小決定。這種方寶比較厚重,耐摔打,比較高大上。還有一種,嚴格來講不能叫方寶,因為它折好後呈三角形,它由一張厚紙折成,重量較輕,很容易被對方拍翻,因此,在遊戲中用得比較少。
遊戲規則也比較簡單,一般是兩人之間的對抗。先發石頭剪刀布來決定出手的先後,輸者(比如甲方)將自己的方寶拋在地上,由乙方用自己的方寶使勁拍打一下。如果甲方的方寶被乙方拍翻,則甲方輸,且被拍翻的方寶也歸乙方所有。如果未被拍翻,則由甲方撿起地上自己的方寶去拍打乙方的,每人每次只能拍打一下,如無勝負,兩人交替拍打,直到某一方的方寶被拍翻為止。有人輸了一兩局,便心疼起自己的方寶來,乘機「落荒而逃」;有的輸紅了眼,不甘心失敗,拚命想翻本。那時,男孩子的書包裏除了書本之外,常常塞滿了方寶。一個男孩子擁有方寶的數量,常常決定了他在方寶界的身分和地位。
這遊戲看起來簡單,實則也有一些規則和技巧。雙方的方寶拍打落地後,均不能人為地移動方寶的位置,因為方寶的位置和角度有可乘之機的話,很容易讓對方找到突破口。為了使自己的方寶厚重一些,不僅要找來厚重的紙片來折疊,還要想方設法為其加厚加重,以確保自己的方寶不會被對方輕易拍翻。李老師的兒子就有很多便利,因為母親是老師,他找起理想的紙片來就要容易得多,不僅折疊了厚重的方寶,他還在中間插一些卡片或鐵片,並用釘書機沿邊緣訂了個結實。這個特製的方寶果然威力強大,別人拍不翻他的方寶,他卻因為厚重有力,輕易贏得了許多方寶。
方寶無製作成本,純屬廢物利用,又不受場地限制,只要有一點平地就能遊戲,操場上,教室裏,放學路上經常都能看到小夥伴們拍方寶的場面。小夥伴們的衣服口袋、書包裏都塞有一些方寶,沒事就想拍幾下。也有的小夥伴太貪玩方寶,誤了上課或耽誤了做作業,老師一氣之下,便沒收了他的方寶。但過不了多久,書包裏的方寶又會多起來。
簡單的遊戲不僅要用到眼力、體力,而且也要動腦子,才能獲得更多的勝利,因而,它仍是一項健康、有益的遊戲。現在,各種遊戲和玩具呈多元化發展,這一傳統遊戲已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