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留言)人云勿亦云  黃平安

那天去超市買大米,一到售糧區,售貨員就熱心地介紹起來,這是某某貢米,那是某某貢米,小小的展示區裏竟然擺放着五六種所謂的「貢米」。本來想買一袋的,思來想去,還是作罷,這世間哪來那麼多的「貢米」,這明顯有忽悠人的嫌疑。

古時,有些地方出產的優質大米的確進貢過朝庭,也有相關文獻記載,前些年,這些地方就據此開發了某某牌貢米產品,在市場上十分暢銷。很多人便開始效仿,不管與貢米有沒有一點關係,都紛紛貼上了貢米的標籤。於是,便有了這隨處可見的「貢米」。這「貢米」一多,自然讓人懷疑,甚至是厭惡了,產品滯銷也就很正常了。

如果你稍加留意,這種人云亦云的事在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外出旅遊,我們都會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這些美食,常有一個所謂的歷史悠久的傳說故事來支撐。可是,這些故事編寫得並不高明,大多是人云亦云,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乾隆,就是慈禧,要麼就是蘇軾。這幾位古人萬萬沒有想到,多年以後,他們還能再次火爆起來,可形象卻被人歪曲了,本是一個謙謙君子,卻被人編造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吃貨,且「吃相」還相當地不雅。

當然,有些名吃,的確是有歷史淵源和傳說故事的。而大多數菜品,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哪有那麼多的歷史故事?當道道美食都有了故事的時候,也就等於都沒有了故事。面對那些胡編亂造的故事,有的食客會一笑了之,有的則會認為是在忽悠人。其實,人們去品嘗某道美食,無非是想去見識一下它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背後有沒有故事並不重要。這種人云亦云的行銷方式,明顯缺乏創意,毫無特色可言,甚至還會成為笑料。

媒體上,也常見這種人云亦云的事兒。比如一些綜藝競賽類節目,選手參賽時有一個自我介紹的環節。為了博得評委和觀眾的同情,一些選手會精心編造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也是人云亦云,大同小異,大多都是自己如何如何艱難,或如何如何勵志,或是得了絕症,或是曾為孤兒……剛一開始,這一招的確奏效,有的獲得了成功,有的還成了明星。凡有成功的例子,自然就有人效仿,於是,很多這類節目中,參賽選手都會使用這一招。然而,用得多了,自然也就「失靈」了。

如果有真本領,盡情去施展才華就行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何必要編造一些蹩腳的故事去博得別人的同情呢。這些人云亦云的故事,評委聽爛了,觀眾聽膩了,你不講這故事也許還好些,一講出來,不僅很少有人同情你,反而還會有人懷疑你,甚至討厭你,這真是得不償失的事。

好的東西的確需要學習,但在學的過程中不能死守教條,要勇於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就像練習書法,開始是臨帖。當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以後,就要慢慢地從帖子裏跳出來,形成有個性的東西,這樣,藝術生命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