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上新」 桂娟 袁月明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國內首個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專題型博物館——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試運行。

 從空中俯瞰,這座採用「整體下沉、引入景觀、融合環境」策略建設的博物館,與周圍綠意盎然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為一體,彷彿從黃河畔、大地中自然生長而出。

 「大河村遺址發現於1964年,面積達53萬平方米,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四種考古學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負責人胡繼忠介紹,大河村遺址涵蓋了仰韶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完整演變脈絡,被譽為「仰韶文化的標尺」。

 步入館區,沿著模擬黃河泥沙層層沉積視覺效果的夯土牆一路向前,從地表漸至地下,「時空折疊」之感油然而生。

 碩大的黃河文化主題牆上,只見甘肅大地灣遺址、陜西半坡遺址、河南仰韶村遺址、大河村遺址等一系列仰韶文化關鍵點位,如珍珠般點綴在黃河兩岸,勾勒出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先民們傍河而生的文明足跡。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以『大河湯湯』為敘事主體,展陳面積達7292平方米,系統陳列了30餘處遺址的1600餘件(套)精品文物,其中70%的文物首次面向公眾展出。」胡繼忠說。

 館內,第一時間前來參觀「打卡」的遊客,在一件件珍貴文物前流連:來自裴李崗遺址的石器、來自廟底溝遺址的彩陶、來自雙槐樹遺址的陶鼎……先民們的智慧與審美躍然其間。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大河村遺址代表性文物彩陶雙連壺。自1972年出土以來,彩陶雙連壺長期在河南博物院展出,這是它時隔半個多世紀首次回到原址。

 「獨特的『雙壺並列』的造型,讓這件文物化身『友誼之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時夢茹說,有專家研究認為,彩陶雙連壺是神聖的禮儀用品,是兩個部落氏族結盟或進行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長者對飲的器具,是一種和平、友好、相近、相親的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除常規展陳外,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還綜合運用了三維交互、裸眼3D、場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數字技術,構建起多元化的參觀體驗矩陣。

 徜徉於「仰韶印象」沉浸式體驗單元,彷彿穿行於仰韶時期的叢林,時有鳥鳴聲入耳。身旁,先民們或捕魚製陶、收割穀物、用「木骨整塑」技術建造房屋,或仰望星空、駐足冥思、勾勒日月星辰圖案……

 「以往逛博物館,常常看不懂史前遺址,現在直接『融入』到先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遊客吳萌興奮地告訴筆者。

 大河湯湯,奔湧向前。文明燦爛,弦歌不輟。

 有學者指出,仰韶文化在黃河流域持續穩定發展,並強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響,為後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

 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之外,依託遺址本體打造的遺址核心保護展示區、原始農耕種植區、互動體驗休閒區等模塊蔚然已成,「星空下的村落」正重煥生機,成為公眾感知仰韶文化、溯源中華文明的又一窗口。

 「我們希望通過展覽展示+數智體驗+沉浸研學,在公眾與考古遺址之間,搭建起跨時空對話的場域,讓仰韶文化變得更加可觸可感。」胡繼忠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