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目標錯誤的復仇案   方婷

警方發現並查扣的七瓶疑似有問題的飲品已送去化驗。邱雨星稱,初步化驗結果顯示不排除含有尿液成分,但未檢測出任何毒藥成分。根據警方調查,嫌疑人作案動機源於此前在超市的不愉快經歷,進而報復相關超市。調查表明,嫌疑人為單獨作案,警方認為這是一起個別事件。案中涉及的飲品大多是在超市例行檢查時被發現。除涉事的塑膠瓶裝飲品外,未涉及其他食品或飲品。

目前,被捕男子正被警方扣留調查,稍後將被起訴「意圖損害等而施用毒藥等」罪名,案件將於九龍城裁判法院提堂。

此次事件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或者並非超市,而是可樂公司。為何嫌疑人選擇在可樂中動手腳?雖然尿液並非毒藥,但也足以令人作嘔,且從男童飲用後能察覺並感到不適前往醫院來看,尿液分量應該不少。當然,可能還有不少人飲用後並未察覺,就像有人被辱罵卻無動於衷,對於這類人而言,似乎並未受到傷害。但如今此事被曝光,一則損害了可樂的聲譽,二則也影響了超市。人們不禁會問,怎麼會有人多次「下毒」都未被發現呢?管理上有漏動這也是不爭事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