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下棋,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落子之後便無法回頭。而「專注」就像一位棋手聚精會神地盯著棋盤,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有句話說:「想做太多,反而一事無成。」像王陽明在龍場苦學三年,專注研究竹子,最後領悟「心即理」的道理;張旭看了公孫大娘舞劍的表演,靈感大爆發,專心練字,成為草書大師。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專注的力量,不可小看。
放眼現在這個時代,各種誘惑多到讓人招架不住。社群媒體不斷搶奪注意力,「一心多用」成為生活常態。但回頭看歷史,真正做出成就的人,幾乎都是在某個領域深耕不輟。米開朗基羅專注雕刻和繪畫,為了《創世紀》一畫就是四年;曹雪芹花十年寫《紅樓夢》,還不斷修改、增刪,才有後來的經典。而現代不少人白天學寫程式,晚上又跑去學設計,最後其麼都會一點,但甚麼都不精。
其實,專注最關鍵的是「取捨」。達文西說過:「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人也不能一心二用。」愛因斯坦投入相對論研究時,一天工作十八小時還不覺得累;莫內為了捕捉光影變化,光是一堆乾草就畫了三十多幅。這些人不是痴狂,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熱愛甚麼、在乎甚麼,才願意投注這麼多心力。
當然,專注也不只是短時間的衝刺,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像被稱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九十歲還親自去市場挑魚料,數十年如一日;王羲之每天臨摹書法,練到池水都被墨染黑了。這些傳奇背後,都是長期堅持與專注的成果。在資訊爆炸、甚麼都想看的今天,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越多越好,而是能看清楚甚麼該放下,甚麼值得投入。
人生有限,時間跟精力都是寶貴資源。專注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選擇。當我們學會對無謂的事說「不」,才有機會對重要的事說「是」。專心做好一件事,專注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不一樣的價值。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專注之道」,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