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陳青青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則源於民間故事的複句成語,最早出現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裏。原來的意義是,三十年前,好的風水在河的東面,三十年後,好的風水卻在河的西面了。句中的河,是指黃河。古文裏的「河」,除非特別注明,否則都是泛指黃河。此成語比喻世事或者人的命運總是在變化。所謂興衰榮辱,沒有定數。其實,地域與國家,也是如此。
日本在八十年代末開始走下坡路,經濟陷入低迷,房地產成泡沫,匯率飆升。因為樓價暴跌,不少購房者成為「負翁」,真正的負債纍纍。彼時有一組資料,能說明日本的實況。大學本科生的就業率是百分之五十五點八,差不多有一半的人,畢業即失業。研究生的就業率更低到百分之二十二點八。
之後,外界一講到日本,無論是否幸災樂禍,動輒就是「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大家都探究日本的教訓,尤其是在匯率方面,凡是與美國美元牽扯上,就都表現出異常的抵觸情緒,然後搬出日本說事。儼然日本成了世界的反面教材。
而如今,日本經濟走出了泥潭,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許多企業招聘不到員工,老闆們都為此發愁。這真印證了中國的這句複句成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了。
反觀我們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一個時段之後,隨着房地產業的衰退,百業進入寒冬。無數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啃老一族和遊手好閒者越發增多。一方面,農村衰敗,振興乏力,後繼無人;另一方面,城市裏無業者比比皆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