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月餅會   方道源

中秋過後,又是處理大批月餅的時候,冰皮已塞滿雪櫃冰箱,那些蓮蓉陳皮五仁啊,都要準備好分配不同時間去消化掉,彷彿往後的幾星期內,腦袋和脂肪都被月餅填滿了。

作為華人,傳統節日是文化的承載,中秋月餅更是重要的一環,在以往甚至是一種金融產品。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當時市民收入不高,為了方便購買月餅,餅家推出了「供月餅會」這種服務,其實就是按月供款的月餅預售方式。顧客可以選擇以五盒或十盒作為為單位,參與月餅會,每月支付一定的供款,供滿一年後,便可在中秋節前取貨。

對於顧客來說,月餅會的方式可以避免一次性支出較大的費用,同時也能確保在中秋節有月餅可供送禮或自用。對於餅家而言,則可以通過月餅會預先瞭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材料進貨及月餅出貨的預算,且客戶提前支付金額,但餅家不用計算利息,變相餅家可以提前擁有一筆零融資成本的現金,可以隨便用於周轉或再投資。

所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月餅會文化非常興盛,七十年代達到最頂峰。但到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加上月餅市場競爭激烈,新穎的月餅款式和口味不斷湧現,既然「標的物」都在改變,於是提前預購的月餅會逐漸走向衰落,幾乎在我成長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已經完全消失。「借錢」、「預付」、「不要利息」也要購買月餅,可想而知,前人是多麼重視中華文化與傳承。

金融產品的契機,從來自於市場、亦來自於機會成本。今天雖然因為大眾收入增加,已沒有月餅會,但類似的產品何曾有消失過?只不過,這一代人從另外一個方式去作為金融派生,「標的物」再不是這種傳統文化。

物極必反,當大家高度強調月餅熱量不健康、月餅盒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甚至乎高呼廉潔不送禮的時候,能留給下一代的,除了物業抵押債務,還剩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