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一些經濟理論,餐牌越少往往利潤越高。這是「資源聚焦」的經營智慧,與其在數十道菜中分散精力,不如把成本與匠心傾注在幾道招牌菜上,既降低運營內耗,又讓顧客快速記住品牌。這一道理,在社團競爭中同樣鮮明,那些只聚焦特定群體的團體,反而比試圖「萬能覆蓋」的團體更易取得認同,而後者常因內部資源爭奪陷入內耗,最終陷入劣勢。
我們幻想一個虛構的情景:工人利益團體只需關注就業保障,話題永遠圍繞「最低工資」「保障飯碗」;而婦女關懷團體則把精力全放在雙職家庭、育兒補貼,精準戳中婦女的關注點。它們的資源像一根集中的火把,經費全用在目標人群的需求上,無論過去的付出,或者議題中只需印「工人看得懂」「媽媽們關心」的內容,志願者也都經過針對性培訓,能直接回應特定群體的疑問。內部即使爭執,但方向永遠明確「我們只為這群人發聲」。
另一個是試圖「全包攬」的綜合團體。「從小孩到老人,都是服務對象」,看似很全面,內部矛盾卻容易浮出水面:經費或人力資源,究竟向幼兒項目社區託管班、青年就業講座,還是長者服務中心傾斜?
當大家都要找到核心支持者的時候,差距更為明顯,工人們記得「那個幫我們爭取最低工資的團體」,媽媽們認準「總是對女性會員送出關懷的組織」。而全方位關注的團體呢?老人覺得「生果金不夠多」,年輕人抱怨「未找到理想工作」,父母們又覺得他的服務不及名校。看似惠及面廣,卻因為資源被攤薄、方向被拉扯,最終成了「誰都沒討好」的劣勢。
從餐廳的招牌菜到社團的定位,「少即是多」不是放棄,而是更聰明的聚焦。與其在無數方向中內耗,不如把有限的資源變成「只屬於某群人的溫暖」。畢竟,能真正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遠比試圖照顧所有人更能站穩腳跟。
勝利與否,從來都不是比誰的口號叫得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