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儒家學說到國家意識形態的蛻變 泰來

史學家將九月二十八日定為孔子誕辰,以紀念這位春秋時期的思想家。當然能提出並做到「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是值得大眾尊敬,然而這名兩千多年前的人物至今享有崇高地位,漢代統治者與謀士對儒家學說的改造與運用,堪稱關鍵推手。正是他們將儒家從一種民間思想「包裝」成官方治理法則,才讓其深刻塑造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因,影響至今未嘗褪色。

漢代對儒家的改造,並非偶然選擇,而是經歷了從秦到漢的思想轉型陣痛。秦朝以法家治國,嚴刑峻法最終激化社會矛盾,二世而亡,參考到社會的元氣大傷,漢初文帝、景帝雖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卻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凝聚力。到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亟需對抗地方諸侯與匈奴威脅,而儒家思想中的「尊王攘夷」「大一統」等理念,正好符合了這一時代需求,按現代的話就是「帶風向」。

真正讓儒家踏上官方化道路的,是董仲舒的系統性改造。西元前一三四年,漢武帝採納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但這絕非簡單推崇先秦儒家,而是經過官家改良後的版本:其一,引入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理論,將「君權神授」與「災異警示」 結合,既為皇權賦予神聖合法性,又以「天意」 約束君主行為;其二,將「三綱五常」的倫理準則提升為政治核心,把孝道與忠君綁定,通過家族倫理鞏固國家秩序;其三,以「春秋大一統」強化思想與政治統一,同時將儒學與教育、選官制度掛鉤──西元前一二四年設立太學,以儒家五經為教材,又通過察舉制選拔「孝廉」、「賢良方正」之士,讓儒學成為士人晉身的必經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