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多元業態解鎖田園生活新魅力 管建濤 沈易瑾

 炎炎夏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連環湖鎮南崗村的嘎日迪景區,湖天一色、綠樹環抱,蒙古包錯落有致,遊人漫步岸邊,盡享嬉水樂趣。

 回望十年前,這裡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蕭條景象。南崗村雖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擁有獨特的蒙古族文化,但村容村貌破舊、基礎設施落後、治理能力低下等問題曾制約發展。

 2017年,被派駐到南崗村的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駐村工作隊發現,這裡適合發展鄉村旅遊。對城市居民而言,「鄉土中國」具有天然吸引力,鄉村旅遊大有可為。

 田園變景區、民房變民宿、特色農產品變禮品,工作隊利用南崗村優質的生態資源,從無到有打造出嘎日迪景區。

 歷經多年建設發展,嘎日迪景區已被評為AAAA級景區,年接待量最高可達10萬人次,拉動旅遊收入2000萬元。

 在黑龍江省文旅廳第三屆駐南崗村第一書記李秀梅看來,農家樂等傳統、單一的鄉村旅遊項目已不能滿足當前遊客需求,高品質飲食住宿、獨特文化體驗、豐富的旅遊業態能吸引更多城鄉居民。

 近兩年,嘎日迪景區緊跟市場趨勢,著力打造四季旅遊目的地。夏季,這裡是避暑的絕佳勝地,遊客不僅能在清涼的湖水中嬉戲,還能體驗刺激的湖上飛機,從空中俯瞰景區的壯美景色。冬季,景區則化身冰雪樂園,遊客可感受傳統冬捕的樂趣,體驗在冰天雪地中收穫的喜悅。

 「今年夏季景區還新增了馬術、沙灘車、旅拍等新項目,舉辦航空露營嘉年華和週末森林音樂會等特色活動。」李秀梅說。

 如今,中國鄉村旅遊正經歷從「單一觀光」到「多元體驗」的深度轉型。

 在山水林間採摘徒步、在民居老宅中體驗民俗文化、在大鍋土灶旁品嚐綠色食材……鄉村旅遊的淳樸性和體驗性,越來越受到遊客喜愛。目前全國已推出1597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已有超6萬個行政村開展鄉村旅遊經營活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旅遊特色化、精品化、規範化水平,豐富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

 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仁東村,定制服務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新突破口。村裡的現代化產業園內,前來定制水果、體驗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

 今年,仁東村引進優質櫻桃樹350棵,綠色種植反季銷售,推出個性化定制服務,指派專人養護並定期推送生長信息,給認領人提供從種植到採摘的全流程參與體驗。

 「每棵樹保底收穫2斤櫻桃,超產部分歸認領人,不足我們補足,風險由村裡擔著!」仁東村黨支部書記曲偉君說,「而且認領人在定制期間還可免費享受入園燒烤、挖野菜等活動,享受田間樂趣。」

 走進仁東村村舍,整齊的小菜園映入眼簾。近年來,仁東村推出40-50平方米的小菜園定制服務,精準對接城市人群對綠色健康生活的需求,打造「可耕、可賞、可食」的田園綜合體,從源頭保障「舌尖上的健康」。

 曲偉君介紹,村裡的定制菜園分為自耕和託管兩種模式,自耕園由定制者親自參與種植,園區提供種植農具和技術指導。託管則由園區全程代管,認領人輕鬆收穫新鮮蔬菜。

 「第一次看見自己種的黃瓜開花,孩子興奮得直拍照。」帶著女兒來體驗種植的陳女士說,「我想在鄉村體驗大自然治癒的力量,孩子也能在這裡學到她在城市學不到的知識。」

 這片曾經的傳統農業村落,正用「定制」的鑰匙,積極探索農旅融合新路徑,將傳統農業升級為集採摘、觀光、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業態。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遊接待總人次為7.07億,同比增長8.9%;全國鄉村旅遊接待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增長5.6%。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市場,承載著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鄉村旅遊不僅是『賣風景』,更是『賣生活方式』。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曲偉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