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想在結業前有新意思 方婷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哪怕更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論大企業或小商戶,都難逃結業的危機,社會上除了少數所謂的鐵飯碗,但整體社會若像骨牌那樣倒下去,任誰都難以獨善其身。

疫情及防疫限制嚴重打擊零售業,不少店舖為求繼續經營,轉而售賣口罩及快速測試套裝。據商業雜誌《Fortune》報道,在美國,很多郊區大型購物中心十多年來本就經營困難,封鎖下更幾乎失去所有顧客。有醫療中心就想到改造這些「死場」,以應對龐大醫療需求。

在澳門,因為疫情亦影響到不少零售商戶受到重創,甚至連酒店、賭場等過去賺得盤滿缽滿的行業,亦面臨重大打擊。「窮則變,變則通」,澳門能否參考外國的例子?美國利用荒廢的購物中心,利用它們佔地寬廣及多數備有停車場等特點,可以改成醫療中心。

那澳門那些似乎求過於供的酒店以及賭場呢?例如我們還沒有被滿足的醫療場地、學校類、過渡房屋、甚至目前一間難求的隔離酒店……未知政府會不會有空去規劃一下?又或者坊間又有沒有人可以從這些即將被荒棄的華麗建築物,找出它們存在的另類價值?我不想它們會淪落得像曾經光輝一時的北京王府大飯店(最初名為新世紀酒店),一聲不響便被封接近七年,豈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