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雲)珠三角的打更佬   馬不前

廣東,從前並無警察制度,童年時代,故鄉治安,全賴更練。晚上,農村不是家家有鐘錶,我不能入睡時,會聽到鄰人高聲詢問:「打更佬,如今幾點?」打更佬會高聲回應:「五更三點!」我便知道時刻。

日軍侵華後,我由新會移居澳門,澳門雖然已有警察,可惜,那時的警察多是印度人,我們小孩子都呼他們為「摩囉差綠衣」,這些警察來自異鄉,他們都不懂華語,居民縱有問時,他們也不會用華語回應。「綠衣」一詞,據說古已有之,沿用至今,而我們一代沿用不衰,我們讀書時,常常「撩」他們:「ABCD,大頭綠衣,拉人唔到吹bb」,所謂「大頭」,是他們多為錫克聽教徒,例需纏頭。那時澳門雖有警察,但一些繁榮地段商人自己組織「更練館」,夜間打更,兼保治安,父親是洪門,歡喜與草根階級為友,有一位打更佬,常常來我家歇息,喝喝茶,抽抽大碌竹,或與我們嬉戲。那時,街頭常有江湖人物在街頭賣武或唱戲,他們常說:「伙計慢打鑼,打得鑼多鑼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長!」我們問忠伯:「忠伯,你打更那麼多年,夜是否越打越長?」他只微微一 笑,做個古惑神情說:「江湖佬歡喜亂噏廿九,到你娶個靚老婆時,你就會埋怨夜太短了。」其實,這是黃色笑話,當時不懂其意,到了懂得領略時,再也看不見忠伯了。

澳門既有警察,也容許更練存在,澳葡並未干涉,二者並存,河水不犯井水。到了日軍襲港時期,商人連自己的米飯籌措維艱時,再也養不起更練了。

風潮時期我回到珠三角農村,才又再度見到更練。

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向是盜匪淵藪,最著名的大盜張保仔便是新會人,他的賊船在全盛時期達到數百艘,曾與販賣鴉片煙土的英國武裝船隊大戰,其凶悍戰力使船堅炮利的海上霸王為之膽落,據說:他船上的大炮製自澳門,澳門製炮者經英方游說,許以重貲,不再為張製炮,張才答應接受清朝總督百齡招撫。但是,珠江三角洲的盜賊一雞死一雞鳴,中日戰爭開始後,廣東政府不敵日軍方張之宼,退守粵北,珠江三角洲農村便成了三不管地區,那些暫避鋒頭的盜賊,便乘機活動,那時,農村為了自保,不得不自行組織更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