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浙江櫸溪:儒學文化薪傳 李平 彭嵩涵

 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有個孔子後裔聚集的村落櫸溪村,至今保存著「孔氏家廟」建築,延續著「耕讀傳家」「尊師重道」「誠信仁義」的儒家文化。

 「我們村有1300多人,90%以上姓孔,是金華地區最大的孔氏後裔聚居地。」櫸溪村原黨支部書記孔火春說,「村裡老建築全部坐南朝北,寓意心繫中原,不忘先祖。」

 據孔火春介紹,他的先祖、孔子第48代孫孔端躬,為避「靖康之難」,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定居櫸溪村。自此,孔子後裔便在這裡開枝散葉,村裡的勤學樂學之風至今未改,儒家文化也在一代代子孫的傳承中薪火相續。

 「村民不僅用《論語》的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精神調解糾紛,也用周朝禮儀操辦紅白事,村民中的優秀後代更以教書為榮。」孔火春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在櫸溪村考出的諸多學子中,從事教書職業的教師(含已退休人員)有30餘人。「這在一個300餘戶的小村莊裡,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孔子第73代後裔、現為磐安縣尚湖鎮初級中學教師的孔紫珍說:「作為一名孔氏後裔,我深感榮耀和自豪。同時,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更以先祖的教書育人理念自勵,不斷修煉和提升自己,以努力培養更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孩子。」

 在金華職業技術大學教書的孔德時,是孔子第77代後裔。「2004年畢業後,我就回到家鄉教書為業。」孔德時說,「我認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更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並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盧震2017年受邀來到櫸溪村,恢復了杏壇書院並成為主理人,「(書院)不僅是村裡孩子的『學習樂園』,也是村民閒暇時愛來的『圖書館』」。

 「在櫸溪,儒學不是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呼吸著的活態文明。」盧震說,「只要在櫸溪村走走,就能隨處感受到彬彬有禮、勤儉孝悌的鄉風民風。」

 作為一個活態的古村落,2024年10月,在第十九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上,櫸溪村以「全球人居環境村落範例」榮獲「新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評委會認為,櫸溪村擁有保護良好的山水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的空間形態和街巷結構原真性、特色明顯的傳統建築群、精彩且多樣性的鄉村生活、獨特的聚落文化及完好傳承的家族禮制,具有極高的人文與科技價值。

 「從世代相傳的耕讀傳統,到當下對文化的堅守傳承,儒學文化在櫸溪形成了一條完整且獨特的傳承脈絡。如果說山東曲阜是儒學的根系,那麼磐安櫸溪就是開枝散葉的枝幹。這份不同,恰恰是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所在。」歷史學者紀連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