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動態」  邱文

 從生活中感悟、參透生命哲理,我們說這是「般若」,不獨是一種智慧,而是超越了學問學識層次,從個體生命中領悟大道理。「般若」是藉佛學來到中土的詞彙,國人以「道」呼之罷,其實,正是一種只可意會的東西,融合於人在生命歷程中的體會,昇華為個人的靈性。

 於是,道、般若便難以僅僅憑一套「標準」來衡量每個人能「擁有」,能達到的水平。六祖慧能,正正向世人展示,儘管目不識丁,卻無礙智慧、般若、道的「通透」,成就生命巔峰。何況,以中華文明,怎樣好好理解這些哲理,融會於生活、做人當中?可以說,當中博大精深,更是窮人們生命追求而難見崖岸,以至歷代各種詮釋,每每猶如只能從片面切入,卻也能從「局部」中成就一代宗師、大家,為後世好好進入「門檻」,指明路向。

 中國傳統智慧,追求「道」的演變落在人生中去,總講求「動態」、「衍生」、「往復」,真的令人難以捉摸一套「既定」法則。為此,從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各種手段,以至近期依循的「動態清零」,便容易令西方世界摸不着頭腦,以至有意從輿論、政治平臺抹黑攻擊。可是,在中國人傳統中,「動態」並非新鮮形態,更非高不可攀的「玄妙」。中國人傳統在日常生活中,每每蘊藏着各種動態、各種「對立」互為影響、生滅消長,成為國人世代相傳「DNA」密碼,儘管不知所以然,卻知其然。

 而且,放在人生歷程各種演變中,每每充滿了矛盾對立,而從「動態」中按時地情景提供人們判別而選擇採用的方法。一如,「明察秋毫」,與「水至清則無魚」,顯然是相對立存在,於是,當個人遇上特定的現象,是要「明察秋毫」,還是「水至清則無魚」來應對眼前環境?這,沒有「教科書」永恆不易的「標準」,只能憑「道」、「般若」、「智慧」來看個人的「水平」,選擇「出招」。

 為此,愈是在人生中經過歷練,愈有「返璞歸真」,看淡了過去所學的「準則」,從「動態」中重新體會人生真味,企圖開闢新生活新境界。這,也是求「道」的入門探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