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時日積累的客源  聶風

 無論社會景氣與否,都會有食肆流失,當然亦會有人加入。近期有一家在一區的上海小菜館宣告即將結業,然而都已是三十年老店,大可以被冠以「光榮結業」之名,那怕是人打拚三十年,也經歷過最好的時光,「見好便收」或者才是人生至理。

 不過前陣子還有一家在紅窗門那邊的食肆,網傳這家以烤鮮活鰻魚為賣點的日式食肆,會在十月未結業,那家是我在澳門難得可以吃到烤鮮活鰻魚,兼有烤鰻魚肝的店,於是趕著去問問,才知道老闆有點不捨,店鋪得以繼續經營。

 說實在要經營一家店鋪的實在不易,但實話實說上面提及的老店,個人認為現在的出品已然有點每況愈下,能經營下去主要是地點位置以及一種街坊情懷支撐著,論到出品我平日真係不會選擇,至少論到上海菜我還可以去喬江又或者梓園。

 而另外提到的那家鰻魚店,午市時的客量亦不少,附近上班上學的顧客亦多,午市套餐的索價亦合理,但當然晚上要在該區有生意,估計九成需要有遊客來臨,再者按該店格局來看,是較難有本地客晚市聚會,於是又成為經營上的一大難處。變相只適合兩、三知己共聚,然而在澳門今時今日這種模式的客人又有多少會想到去吃鰻魚呢?

 另外舉一個例子,在附近金碧坊之內有不少食肆,例如有一家的廚師本來是路環那家吃魚翅麵的麵館開山功臣,最有名的魚翅麵現下在金碧坊亦可以吃到,既方便,地方又寬敞,但身邊很多人仍是不惜山長水遠去路環吃?為甚麼呢?自然是時日的積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