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負荷管理   喬捷

負荷管理這個問題其實真的因人而異。甚麼是負荷管理?就是一個人理解自己工作和活動的承受力,選擇在未出現生理或心理傷害前,適當地停止活動,繼而希望能「延長戰線」,保障健康。

前不久籃球之神米高佐敦就說他不喜歡負荷管理,他認為收了人家錢打球,就應該對得起花錢入場的球迷,只要能上場都應該上場。這話引起好多過去和現役球員的討論。例如不少因傷退役的球員,都說當年如果也有盛行負荷管理,可能他們的職業生涯會更好、更長。這一點從運動員角度,我是同意的。記得以前還在跑長跑時,就很羨慕那些長期訓練而不感覺累的同學,我腳跟本身有點偏平,復原時間長,如果跟職業運動員一樣的訓練次數,莫講比賽,最後連堅持訓練應該也辦不到,跑着跑着估計是要傷了。

同樣的體質問題也能從上屆奧運一百米短跑中看到,蘇炳添用盡全力跑入決賽,連他自己都知道是沒有條件在決賽再跑出好成績了,因為亞洲人體質就擺在眼前,哪怕有爆發力,爆了一次再儲能量的時間,就遠遠不如其他人種。當然,依賴訓練改善體質是可以的,但從整體而言,其實哪怕是同一人種,有些基因和天賦上的耐力差異,本身就很不一樣。

有些人確實是需要負荷管理,有些人體質好,通宵玩第二天還有氣有力,本質就不在同一跑道。佐敦、居里、占士、占美畢拿這些都是同代裏面出名的無限體力,他們當然可以不輪休。不過為着安全計,現在好一些老將都選擇負荷管理,也算是一種保險策略。籃球之神的話,有時可能只適合他自己的狀況,一般論來說,還是應該主張負荷管理,甚至在入職前就應當有個類似的評估機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