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觸中華)並校讓農村更加荒蕪 陳青青

近十幾年來,內地的農村小學,尤其是地處山區的,紛紛面臨並校的困擾。而其後果,則是使農村進一步荒蕪。

以前,每一行政村(一般管轄十幾二十幾個自然村,也就是大集體時候的生產隊),都有一所完全小學。大都有三五百名學生。後來,隨着計劃生育的實施,學生人數逐漸減少。現如今,還有一百多孩子的小學,算是中等規模了。有些只剩下幾十個孩子,甚至十幾個幾個孩子的,也不在少數。於是,各地就開始並校。幾個行政村的學校合併在一起,如果距離較遠,低年級的孩子,實在無力每天跑長距離往返,開始幾年還保留教學點。後來,連教學點也合併。如若是規模小的鄉鎮,可能全鄉鎮,就只剩下一所中心小學。

並校表面是適齡兒童減少,喊出的口號是優化和集中教學資源,但實質上卻是財政無力承擔了。內地各種機構寵雜,人員眾多。簡單來講,就是依靠財政供養的人員,實在太多。而稅收又有限,地方政府可謂入不敷出。無奈之下,就拿最軟的教育開刀,就撤校並校。學校數量減少,日常動作經費自然減少。把教師和學生都集中起來,更可減少教師和校工的數量,這方面的開支也順理成章的減少。

而並校的後果,一是孩子們上學更加不方便了。特別是那些低年級的孩子,每天要走很遠的路,甚至翻山越嶺。二是加重了家庭負擔。本來,村裏有學校,孩子自己輕鬆往返。並校之後,可能需要家長接送。不少家庭,為培養好孩子,乾脆搬離農村,租住到鄉鎮政府所在地,或者縣城。如此一來,各個自然村莊的人口,又進一步減少。本可靠種植養殖謀生的農民,被迫離開土地,農村就更加荒蕪。

並校表面是合併了一所學校,但牽連到的卻是多方面,長遠而言,更影響農村的振興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