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會議室裏,大家開始沉默,業績排名表就像鋒利的鯊魚鰭劃破空氣,最後兩名員工的名字被紅筆圈出,成為本週「優化」的目標。末位淘汰,這種以弱肉強食為核心的「鯊魚法則」,正悄悄將工作場景變成生存競技場,卻在不知不覺中把最具創造力的員工推向門外,留下一群只求安穩的庸才。
奉行「鯊魚法則」的管理者,總把「淘汰弱者」掛在嘴邊。他們用嚴苛的KPI劃定生存邊界,要求員工像鯊魚一樣時刻保持攻擊性,為了短期業績爭得頭破血流。可創造力從不是急功近利的產物,那個能提出全新產品思路的設計師,需要時間打磨方案;那個能優化業務流程的程式員,需要空間試錯調整。當他們的想法一次次被「不如先完成業績」打斷,當試錯成本被視為「浪費資源」,熱情終會被生存壓力所磨平。
更諷刺的是,這種法則篩選出的「倖存者」,大多是精通規則的「庸才」。他們不冒風險、不提異議,擅長在既定框架裏完成任務,卻從不會思考「為甚麼要這麼做」「能不能做得更好」。就像某個團隊,連續半年没人提出新方案,不是員工沒想法,而是過去提出創新的人,都因「短期沒成效」被貼上「不務實」的標籤,漸漸被邊緣化。
在鯊魚的口中,能活着的都是小魚,躲在礁石中,不光明正大地游,用保護色去苟延殘喘,又或者連魚也活不到的時候,「池中無魚蝦最大」,那些蝦兵蟹將們將會成為整個企業的全部。
職場需要競爭,但不該是「鯊魚式」的零和博弈。真正的良性環境,會給創造力留足呼吸的空間,讓敢想敢試的人有機會發光。畢竟,能讓團隊走得遠的,從來不是只會「搶食」的庸才,而是願意「造新漁場」的創造者。當「鯊魚法則」主導職場時,趕走的不僅是幾個有想法的員工,更是整個團隊的未來。
鯊魚的肉一點都不美味,既然餐桌上「一翅也不吃」,那職場上為甚麼「一翅又一翅」地重複犯錯,任由那血腥借辦公室通過中央冷氣撲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