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小的舞台上,陣陣敲鑼打鼓聲中,一根根細繩牽起,手指躍動間,木偶在藝人手中靈動如生,一招一式皆具韵味。
台前,木偶或舞槍弄劍,或蹉步急行,獨特的明代四平腔從提線師口中傳出,或激昂,或婉轉,從歷史典故到民間傳說,從忠義豪情到兒女情長,演繹著世間萬象。
「一場戲要演兩至三個小時。」57歲的屏南四平木偶(傀儡)戲代表性傳承人陸紹燦10月1日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對中新社記者說,演的是戲,牽動的是數百年的文化根脈,還有屏南人的記憶。
提線木偶戲,古稱「牽絲傀儡」「懸絲傀儡」,是宋元金線傀儡戲的餘緒,明朝末年從浙江省傳入屏南縣,表演者還將四平戲的唱腔融入其中。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四平木偶戲發展最為迅速,多個鄉鎮的提線木偶班社紛紛湧現。
然而,在時光流轉中,僅有少量班社得以保留,嶺下鄉謝坑村的四平木偶戲班「懷橘堂」,是屏南縣目前極少數能堅持演出的木偶戲班。
「15歲跟著父親學習,這是從祖上一代代傳下來的,不能斷。」「懷橘堂」第十代傳承人陸紹燦說,木偶戲表演形式為「二人班」模式,他負責前台木偶表演和所有角色唱念;後台一人負責配樂和呼應,手腳並用,要操作鼓、板、鑼、鐃、鈸五種樂器。
陸紹燦回憶道,每逢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各村都要請木偶戲班去表演。「以前,人戲班、木偶戲班同場地演出,木偶戲沒有開場,其他戲不敢響鑼。」
屏南四平木偶戲的舞台精小,以18根竹子搭建,喻「十八羅漢」。全班偶身為三十六身,偶身高56厘米,加線總長128厘米,遵循「左文右武」舞台佈局。操作基礎線規為7條,部分複雜偶身達9條,通過擺頭木桿控制關節動作。
陸紹燦表示,複雜偶身為武將,操作更繁雜,但木偶肢體更加靈動;他的一套木偶已有三百多年的「生命」,衣服、面容、頭飾都是明清時代的樣式。」參加各級會演活動,拍攝四平木偶戲短視頻,對外展現其獨特魅力。
陸紹燦的兒子陸佳生2014年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四平木偶戲。他說,從小就耳濡目染,每次父親有表演時都會在戲檯旁邊看。
隨著學習的深入,陸佳生對四平木偶戲的興趣也愈發濃厚。他還主動收集整理劇目唱詞,表演時通過電子屏播放,讓唱詞更加通俗易懂,並通過網絡平台推廣,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和喜愛四平木偶戲。
「當木偶在自己的操作下,展現出各種形態、演繹出各種情感時,彷彿有了生命。」陸佳生說,希望四平木偶戲能够一直傳承下去。◇(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