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千年古村棲霞坑的「詩路」新生  林波

 秋季,浙東四明山層林盡染。時值國慶中秋假期,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棲霞坑古道上出現不少登山客的身影。

 「古道週圍風景如畫,天氣轉涼最適合徒步,我們專門從上海過來體驗。」據戶外愛好者陳聖元介紹,這條古道一頭連著棲霞坑村,一頭接余姚唐田村,全程約10公里。

 棲霞坑古道是歷史上「浙東唐詩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沿線的絕美風景讓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譬如,陸龜蒙《四明山詩·雲南》中「丹礫盡無泥」的描繪,正是此地景致的生動寫照。

 奉化區溪口鎮棲霞坑村,這個藏於山巒河谷間的千年古村,正以古道煥新為契機,迎來屬於自己的「詩路」新生。

 從奉化溪口鎮向西駛入四明山區,不過半小時車程,棲霞坑村便出現在雲霧繚繞處。溪水穿村而過,兩岸青磚黛瓦的古民居錯落有致,與遠處山間翠竹交織,宛若一幅水墨畫卷。

 據奉化人文歷史研究學者裘國松介紹,棲霞坑村是「唐詩之路」上的原真山村,清代《四明談助》對棲霞坑這樣描繪——「從奉邑董村達嵊縣、余姚山區的必經此路……兩岩崇竦,饒竹木,夾溪逼視,曲突相錯……」

 裘國松說:「最難能可貴的是,時至今日,多少風雨過盡,清人筆下400年前所見的桃源般景狀,幾乎沒有大的改變。」

 面對旅遊開發熱潮,棲霞坑村選擇了一條「小而美」的發展路徑。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介紹,村裡有多處明清古建築,一磚一瓦都是歷史。「地方狹小、接待能力有限是我們的先天不足,但也是後發優勢。」

 王國龍說:「我們追求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保持原生態特色。首先要把祖先的遺產保護好,把綠水青山養護好,這筆美麗財富才能一代代傳下去。」

 在這一理念下,村裡對古建築採取修舊如舊的保護方式,新建項目必須符合傳統風貌。同時通過村民公約限制過度商業開發,保持鄉村寧靜本色。

 2018年,文旅人陳琳琳初次來到棲霞坑村,便被這裡所吸引。於是她賣掉福建的房子,租賃村民的老房創業。在她及其團隊的帶動下,咖啡館、餐廳、美學手作工作室等項目相繼落地,偏居一隅的千年古村煥發生機。

 2023年12月,棲霞坑古道被認定為浙江省一級古道,成為徒步「驢友」的「詩和遠方」。

 藉著發展東風,村民在村裡擺起小攤,烤土豆、烤芋艿,賣自家晾曬的農副產品,還開起了農家菜店舖……

 「假期帶家人來徒步。」寧波遊客陳默與孩子穿行在古道裡。在他看來,這既是為健身「充電」,也是一堂生動的自然健康課。

 「秋季人氣特別高,遊客最多一天能有數千人。」王國龍表示,原本村裡只有老人留守,現在不僅遊客來了,年輕人也來了。

 如今,該村已形成古道徒步、文化體驗、民宿經濟、文創消費等多元業態,訴說著「唐詩之路」上的鄉村新故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