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渺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各種季節變化,各種「邪氣」的不同特點,會令身體產生不同變化,以影響臟腑功能,從而產生疾病。
秋天一到,不少市民常常會出現鼻乾、咽乾、口乾和皮膚乾燥、甚至出現搔癢及脫皮現象、便秘等。依中醫天人一體的觀念,秋季是萬物斂收的季節,其氣候主燥,而「燥邪」則最容易傷害肺臟。
中醫所說的「肺」,除了生理上有呼吸的功能外,還包括對外的防禦力、免疫力、水液代謝等。除此以外,肺還會支配著皮膚和毛髮、上呼吸道。所以在秋天最常見的便是咽喉乾,易乾咳,流鼻血和皮膚乾燥。平時體質偏燥、年紀大、夜睡、飲食不節的人,都比較容易產生秋燥症狀。即使是澳門地處沿海地區,常年濕度達到百分之八十或以上的地方,步入金秋後也會感覺得空氣中的濕度減少,乾燥氣息縈繞,會出現「燥邪傷肺」的症狀。所以在中醫養生角度,我們要特別護養肺臟。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那麼在秋季時我們應如何養生呢?
一、精神調節
秋天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在此時節人們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可經常和朋友、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二、起居運動
1.早睡早起
秋季陽氣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2.堅持秋凍
衣裝適宜,謹防著涼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新增衣物;俗話說︰「春捂秋凍」,氣溫下降但不要急於添加過多的衣服,使身體有抗禦風寒的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但秋凍也不能過頭,有支氣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則要注意適當保暖,防止舊病復發。
3.堅持秋練
常言道︰「動則不衰,用則不退。」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走路、打太極拳、戶外散步、體操、瑜伽、慢跑、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
三、飲食調節
1.首以滋陰潤肺為原則:人們經夏季過多的發洩之後,機體各組織系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人易出現咽乾、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因而飲食方面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的藥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乾地黃,食物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薑、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2.護肝益肺預防肺燥傷肝:從中醫的「五行生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能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避免刺激脾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3.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若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便會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另外也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4.適時進補︰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最後再提醒大家,如有需要請向專業醫生諮詢。◇
中醫部
詹晶晶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