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保健)中西醫齊對抗「腦海中的橡皮擦」  田曉航

 目前,阿茲海默症仍是世界難題,但醫學界現今的共識是通過積極預防和干預,能夠有效延緩疾病發生和發展。這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不謀而合。同時隨著現代醫學對中醫藥的認識不斷加深,中西醫協同配合,有望為阿茲海默症「早防早治」提供新的路徑。

 一、中西醫結合創新探索

 「我媽媽雖然不會說話了,也不再認識她最疼愛的小兒子……我會害怕她說:『你知不知道,在那一天之後我經歷了那麼多,沒有絲毫與你有關。你那時不在這裡。』而我想告訴她:『那時我在的,我一直都在。』」北大教授胡泳在網絡平台對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母親的深情告白,引發不少患者家庭的共鳴。

 阿茲海默症是老年期癡呆最主要的類型。近年來,一批新研究成果和新藥陸續問世,為患者帶去希望。其中,中醫藥領域和中西醫結合的探索,給這一疾病診療帶來新的思路。

 作為阿茲海默症領域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田金洲帶領團隊潛心研究,設計出根據該病不同中醫證候分期治療的序貫療法,並研製出中國本土化的診斷技術參數,在「望聞問切」中尋找臨床診斷和分期標準,助力這一疾病的早期診斷率躍升。

 而在近年來,國家亦加強政策部署,讓中醫藥在阿茲海默症的防治中發揮更多作用。

 二O二四年,十五個部門聯合印發《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提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老年期癡呆治療中的作用,推進中醫醫院腦病科、老年病科等相關中醫優勢專科建設」,並對開發中醫藥防治方案、推廣中醫藥預防老年期癡呆適宜技術等提出要求。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田琳認為,中醫藥在防治阿茲海默症方面強調整體觀念和個體辨證,延緩腦功能衰退,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可以進一步強化「治未病」的優勢。

 二、以中醫視角觀疾病

 從傳統中醫視角來看,阿茲海默症的病因主要在於腎精虧虛和髓海不足,也與痰濁和瘀血有關。其病位在腦,卻與腎、心、脾、肝等多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腎精虧虛、髓海失養的同時痰瘀互結、蒙蔽清竅,因而難癒。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孫林娟說,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可從補腎、健脾、化痰、活血等多個途徑發揮作用從而延緩阿茲海默症發展,並改善其伴隨症狀,如調節情緒、改善睡眠、增強食欲、減少遊走和行為異常,還可減少單純使用西藥的不良反應。

 她介紹,中國古代文獻中雖然沒有「阿茲海默症」這一病名,但對其核心症狀已有記載和論述。

 例如,明代的《景岳全書·雜證謨》專立「癲狂癡呆」篇,精準地描述了癡呆的起病誘因和臨床表現:「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萬怪,無所不至。」

 不僅如此,古籍中還記載了不少益精填髓、化痰開竅、活血通絡的方藥,如用於開心竅、交心腎、益智慧的「孔聖枕中丹」,用於溫腎補脾、養血益精的「還少丹」,其中一些至今仍在臨床應用。

 「老年人、有家族史者、生活方式不良者等高風險人群需特別注意預防阿茲海默症。高風險人群可根據個體情況通過食療調養,調和陰陽,健腦益智。」田琳舉例說,腎虛者可常食黑芝麻、核桃以填精補腦;心脾不足者可多用紅棗、山藥、龍眼肉調養氣血;痰瘀體質者需清淡飲食、適度運動以化痰瘀、通經絡。

 三、多方努力創造新希望

 數據顯示,中國六十歲及以上阿茲海默症患者約有一千萬人。年齡越大,患病風險越高。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防治阿茲海默症亦是繞不開的重大課題之一。

 讓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智慧為防治阿茲海默症貢獻更大力量,正在被更多人認可。二O二四年發佈的《阿茲海默症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推薦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為臨床實踐提供規範化指導。

 在「早防早篩」的過程中,中醫藥也正在從多個角度參與研究,發揮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腦病科正在開展一項基於中醫辨證的阿茲海默症危險因素干預研究,探索痰瘀體質調理對輕度認知障礙轉化的阻斷作用;還建立阿茲海默症中醫證候數據庫,為中醫藥療效評價和機制研究提供支撐。

 針對腎精虧虛、氣血不足、痰濁阻竅等多種證型以中藥辨證論治;通過針灸醒腦開竅、補益脾腎、活血化瘀;以穴位貼敷、芳香療法、音樂療法等方法綜合調理……全國各地,中醫醫療機構正在積極探索阿茲海默症的防治方案。

 開展認知症初篩、舉行義診、製作科普宣教視頻,社會各界正在共同努力,不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創造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