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諸神之戰 泰來

關於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資料顯示其存在「公利」說法,這並非通常理解的「公益」,而是指信仰的「功利性」或「世俗實用性」。許多中國人信奉的是融合民間信仰、祖先崇拜與儒家倫理的世俗化宗教,核心是獲取現世福報與順遂,而非強調來世救贖或精神的絕對追求,這使得宗教信仰與個人物質需求、世俗利益緊密結合。

從具體特點來看,中國人信仰的世俗化取向明顯,不拘泥於單一宗教形式,經常融合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並會根據自身需求和利益調整,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典型特徵。在追求上,人們祭祀玉皇大帝、灶神、土地神等神祇,或開展各類宗教活動,目的是祈求家庭平安、土地豐收、財運亨通等現世實際利益。同時,不少人將宗教信仰視為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只要能滿足現實需求,就可能改變或融合不同信仰,並非專注於精神層面或來世救贖。

與西方宗教相比,中國人的信仰模式存在顯著區別。一方面是非獨一性,不同於西方強調信奉單一宗教與教義,中國信仰模式更多元靈活;另一方面是融合性,例如孔子被奉作道教神祇,佛教中的毘沙門天王也納入道教信仰,體現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徵。

文學家林語堂曾提到:「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佛教,而在教義與已相背時,中國人會說,『人定勝天』。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經常改變信仰。」

要瞭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宗教信仰這一具有終極意義的問題並不容易,相關調查還存在悖論。一方面是「中國無『神』」的調查結果:二千年世界價值觀問卷(World Value Survey)顯示,僅百分之十三點七的中國人承認有宗教信仰,遠低於百分之七十七點七的世界平均值;二零一五年美國蓋洛普公司民調顯示,僅百分之七的中國人信仰宗教,是全球宗教信仰比例最低的國家。另一方面則有相反結論:二零零七年中國零點調查諮詢公司發布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指出,百分之八十五的中國人有宗教信仰,或從事類似宗教的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