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者何人)何不於君指上聽  李蕭錕

蘇軾一首有〈題沉君琴〉的禪詩,極膾灸人口。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大意是說,如果琴上發出的琴聲是琴,那麼,將琴放置在琴匣內時,為何琴不自鳴?若說琴不能自鳴,那麼,該是撥琴的指頭發出的聲響吧?那麼何不在彈琴的指頭上聽聽?如果都不是,琴聲何來?

《楞嚴經》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此。」又:「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眞實。」

萬事萬物皆為「緣起」,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生,有無相成。《楞嚴經》所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及師家點撥兩方面的因緣和合,才有可能。而蘇軾〈題沉君琴〉則化用佛偈經意,演說「法不孤起」、「有無相生」的佛教「緣起論」。

僅有琴弦不能發聲,僅有指頭也不能發聲,琴聲是產生於指頭與琴弦的相互作用。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寄深上人〉詩中亦云:「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同樣表達出「有」與「無」相生相成的因果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