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的火焰映照著人們興奮的臉龐,歡快的旋律在夜空中迴響。在近日舉行的雲南楚雄彝族火把節活動現場,由80名德國師生組成的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在彝族青年的引導下,與當地群眾手拉手圍著跳躍的篝火,縱情放歌《七月火把節》。
「又是一個把你青春點燃的七月,又是一個把你夢想點燃的七月,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樂……」不同的國籍,共同的節拍,這一刻,音樂與舞蹈成為最生動的交流。
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這場由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雲南大學承辦的「漢語橋」2025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唱歌學中文」夏令營,于7月15日至28日在昆明、楚雄、北京三地舉辦。
雲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段麗波介紹,本次夏令營分為雲南非遺美食、少數民族風情深度體驗、城市探訪和音樂學習四大板塊。學員們將在10餘天的活動中系統學習60餘首中文歌曲,為10月4日將在德國埃森音樂廳舉辦的中歐建交50周年青少年合唱音樂會暨訪華匯報演出做準備。
歌聲正是這支合唱團的語言學習密碼。成立於2014年的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初衷是幫助熱愛音樂的德國學生通過歌唱學習中文,提高漢語表達能力。已在德國生活了24年的合唱團團長張雲剛說:「團里年齡最大的學員26歲,雖然已經畢業,但依然每週堅持來合唱團排練。現在還多了許多『10後』學員,他們對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有濃厚的興趣。」
為了這次中國之行,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做足了功課。「我們選取的中文歌,都是經過精心改編的。每首中文歌先用德文翻譯一遍,講解歌詞背後的背景,既唱德文版也唱中文版。」張雲剛說,合唱團師生在雲南體驗期間,可以學習到《七月火把節》《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多首雲南特色民歌。
合唱團教師馬蘭坦言,這次來的部分學生不太會說中文。「最初我很擔心他們無法適應,但音樂的魔力很快顯現,隨著一節節中文音樂課的開展,他們都願意開口多說中文了,進步很大。」
歌聲不僅打開了語言之門,更激發了探索的渴望。學員萊娜受合唱團啟發,想來中國看看,「不僅是因為自己的好奇,還有祖母的心願」。原來,早在20世紀50年代,萊娜的祖母作為一名歌劇演員,曾來過中國,對這裡念念不忘。「祖母已經92歲了,當她知道我也因為音樂來到中國時,她特別高興,特別期待我回去給她講講中國的發展和變化。」萊娜激動地說。
在德國,張雲剛不遺餘力地推介家鄉雲南。「在德國,每週六排練時,我都會給學員們講解所唱中文歌的文化背景,大家都很感興趣。」他說,在滇期間,合唱團師生們通過參觀雲南省博物館和西南聯大舊址、學習雲南扎染、參加火把節等活動沉浸式體驗雲南的風土人情。
「火把節令人震撼!」學員奧斯卡興奮地分享,「我和陌生的中國朋友手拉手,圍著篝火,一起載歌載舞。我想多年以後,我仍會記得這個盛大的節日,還有熱情似火的中國朋友。」
火把節活動結束後,4名學員迫不及待地請「老雲南」張雲剛推薦本地美食。在楚雄街頭的燒烤攤前,學員呂克和同伴品嚐了當地特色美食——炸螞蚱。「又興奮又害怕。」嘗試後,呂克笑著說,「很新奇的一次體驗,蟲子味道非常美味。」
接下來的行程里,合唱團將繼續一路唱歌學中文,一路體驗中國的風土人情。張雲剛說:「『漢語橋』唱歌學中文夏令營對學員們瞭解中國、感受中國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