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台灣歌仔戲藝人紮根大陸 創新啟動傳統劇種

 「歌仔戲從大陸走向台灣,如今我們帶著創新演繹回來『尋根』,想讓這門藝術在故土煥發出新的生機。」台灣歌仔戲藝人王貴芬近日在福州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

 歌仔戲於二十世紀初在台灣誕生,在大陸一般稱作薌劇,以閩南語演出。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先民渡海落腳於台灣宜蘭,帶去家鄉「錦歌」後發展為「歌仔調」「歌仔陣」,清末形成獨立劇種。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歌仔戲吸收台灣風土特色回傳入閩,成為福建五大劇種之一。

 二0二五年四月,王貴芬所在的泰朋歌仔戲劇團正式入駐閩台家園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簡稱「閩台家園」),以民間文化平台為紐帶,開啟兩岸戲曲文化交流與傳承之路。

 王貴芬已投身歌仔戲行業三十載,自去年起,便來到大陸推廣歌仔戲。面對傳統戲曲式微的現狀,王貴芬說,在台灣,他們突破「忠孝節義」傳統框架,將歌仔戲進行創新演繹,將婆媳、兄弟關係等生活故事搬上舞台,類似「短劇」形式,配搭時裝,讓演出更貼近生活。

 王貴芬表示,他們還將「穿越」元素融入戲曲表演中,如在《梁祝》曲目裡,讓傳統歌仔戲趣味性大增。在台灣,歌仔戲經由創新改良後,吸引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走進劇院。「創新並非摒棄傳統,基本唱腔和基本功依舊保留,只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

 泰朋歌仔戲劇團團長朱晁昇介紹,該劇團來自台灣宜蘭,今年四月,他們在福州成立了文化發展公司,有四名成員進駐福州閩台家園,紮根推廣歌仔戲,讓傳統藝術煥發新活力。

 朱晁昇介紹,台灣諸多劇種源自大陸,例如歌仔戲、布袋戲,但兩岸在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而歌仔戲是中國三百多個劇種中唯一由兩岸共同孕育的「姐妹花」劇種。

 朱晁昇說,在內容創作上,團隊堅守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專注打造特色劇目。「我們聚焦中國傳統故事,將《老鼠娶親》、《上山打老虎》等故事改編,讓文化根脈在劇目中得以延續。」

 「我們演繹中國傳統故事,中國傳統童話裡蘊藏著美麗典故,我們要做的是讓中華文化瑰寶通過戲曲得以傳播開來。」朱晁昇說。

 來到福州後,團隊已與福建京劇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續計劃與大陸閩劇、越劇等院團合作,希望通過創新表現形式,創作更貼近生活的舞台作品,探索兩岸戲曲融合新路徑。

 朱晁昇認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又各具特色,差異正是交流的價值所在。目前,該團隊計劃走進校園推廣並傳承歌仔戲,未來還將邀請更多台灣藝術家,搭建平台促進兩岸年輕戲曲學子交流。(作者鄭江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