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歐旅後更要懂澳門是老饕天堂  聶風

 暑假裡偷閒去了趟德國和比利時,短短十幾天的旅程,倒讓我更看清了澳門的好——對我們南方人來說,這裡簡直是藏在身邊的老饕天堂。單說口味適配度和性價比,澳門的選擇實在貼心。

 在澳門吃慣了日本刺身、美國牛肉、澳洲和牛,總覺得理所當然。這次在國外才想起,這些食材要跨越山海運到澳門,加上品質把控和運輸成本,上檯價格其實還是很合理的,這份便利實在難得。不過國外的本地食材倒也有亮點,比如德國市集裡的車厘子,四百克也只賣十歐元,和澳門的南美、澳洲車厘子價格差不多。雖然甜度稍遜,但咬下去滿是新鮮爽脆的清新;就像五月在洛陽吃到的本地車厘子,個頭小卻勝在地道新鮮,亦是各有各的妙處。

 德國的肉腸同樣讓人印象深刻,每家餐館都是自家製作,用的是切好的肉塊做餡,不是絞肉,嚼起來能嘗到肉的顆粒感,和平時吃的完全不同。最妙的是搭配的配菜:酸椰菜帶著清爽的酸味,薯仔青瓜做的沙律也簡單直白,一口肉腸一口酸味的沙律,消解油膩感,又或配著煎得香噴噴的牛扒吃,整體組合合理。

 到了比利時,自然要嘗當地有名的窩夫餅。不管是鬆軟的烈日窩夫,還是口感更扎實的布魯塞爾窩夫,一份就要幾十歐元。但說實話,比起澳門的小吃,我還是更偏愛本地出品——搽上了滿滿的花生醬和煉奶的夾餅,和剛出爐還冒煙的雞蛋仔,咬下去滿是濃郁的香氣,新鮮熱辣的口感,比國外的名點更合我的胃口,只能說聲「SORRY」,澳門的街頭小吃實在更深得我心。

 當然比利時的青口和啤酒亦不能錯過,這得益於當地的地理和水質,風味很獨特。不過算下來,這樣一餐的價格,和在澳門吃頓午餐也差不多;就連超市裡的食品也相差無幾,一打雞蛋要約三歐元。拉上比下對比下來,還是覺得澳門最舒服:高中低檔的餐館遍佈街頭,想吃海鮮有海鮮,想找小吃有小吃,選擇多又合口味,這樣的地方,才配得上「美食天堂」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