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友情中的佔有欲  冬兒

小美和閨蜜從小學就形影不離,直到高中開學那天──她看見閨蜜和新同學談笑風生,胸口突然湧上一陣刺痛。接下來的日子,她開始數落閨蜜「變了」,在閨蜜和其他人聚餐時連環發訊息。最終,十五年的友誼在一場激烈爭吵後畫上句點。

這幕差不多的景象,我在高中時也經歷過,我當時的閨蜜也像小美一樣,不想我和後來認識的朋友頻繁地來往。這種想要獨佔朋友的衝動,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佔有欲背後究竟代表甚麼?孤獨感是佔有欲的溫床。當小美把閨蜜當作唯一的情感支柱時,這段關係就變成了危險的獨木橋。心理學研究顯示,對朋友佔有欲強的人往往社交圈狹窄,他們將所有情感需求都壓在一段關係上,就像把全部家當押在一支股票上──任何波動都會引發恐慌。

不自信是令佔有欲萌生的根源。那些時刻擔心「朋友會不會更喜歡別人」的人,本質上是懷疑自己的價值。這種焦慮形成惡性循環:越害怕失去,就抓得越緊;抓得越緊,朋友就越窒息。就像握緊的拳頭,反而讓沙子流失得更快。

那該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誼關係呢?

拓展社交版圖。試着每週認識一個新朋友,參加不同的興趣小組。當生活不再圍繞一個人打轉,這樣便會發現自己不再計較「閨蜜今天和誰吃午飯」。多樣化的社交關係就像投資組合,能有效分散情感風險。

培養獨立的自我價值。報名一直想學的烘焙課,開始規律健身,或者挑戰公開演講。每項新技能都是建構自信的磚塊。當在烘焙教室端出第一個成功的戚風蛋糕時,那種成就感會讓人明白: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通過佔有誰來證明。

練習舒適的相處距離。試着獨自完成一些原本要依賴朋友的事:一個人看電影,獨自去新開的餐廳吃飯。這樣可能會驚喜地發現,獨處時的自己也能找到樂趣。健康的關係需要「我們」和「我」的平衡,就像兩棵相鄰的樹,各自扎根才能共享陽光。

三個月後,小美在演講俱樂部認識了新朋友,開始寫自己的小說。當她在咖啡館偶遇前閨蜜時,不再有過去那種揪心的嫉妒。「我下週有個作品讀書會,你有興趣的話,邀請你來參加。」她自然地遞出邀請卡,「有空可以來看看。」那一刻她明白,真正的友誼不是牢籠,而是讓彼此都能自由呼吸的花園。

最牢固的羈絆,往往來自兩個獨立靈魂的相互欣賞。當停止數算朋友的腳步,開始經營自己的風景,那些因佔有欲而起的焦慮,終會化作支持彼此成長的養分。畢竟,友誼最美的模樣,不是「你是我的全世界」,而是「我的世界因你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