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臨近尾聲,女兒三番四次跟我說:「想早點回學校」──她解釋一方面惦記着同學,也期待新的學習旅程。見她真心熱愛學習,我由衷欣慰:人出生時懵懂無知,正是靠不斷學習武裝自己、認識世界。如今的教育體系早已打破「學在官府」的桎梏,不像古代只有貴族或特定人群能接觸知識,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讓平民子弟也能通過學習實現階層突破,這份普及性的學習機會,本就值得珍惜。
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則小故事,讀來滿是成長的滋味。作者說:小時候總有些日子不想上學,某天我捂着肚子裝痛,「媽,我好像肚子痛……」媽媽摸了摸我額頭沒發現發燒,卻還是歎了口氣准了假。我躲進被窩偷偷竊喜,以為計謀得逞。直到後來長大,一次半夜倒水路過父母房間,聽見爸爸低低的咳嗽聲。從門縫裏望去,他坐在床邊揉着太陽穴,滿臉疲憊。媽媽問他頭還痛嗎?要不要請假,爸爸卻搖頭:「不行,工作太多,請假會影響團隊。」那一刻才忽然明白,我曾裝病逃避上學,父母卻在生病時「裝健康」堅持上班──我們都在「演戲」,只是父母的戲,從沒人拆穿。長大後才懂,他們不是不會生病,只是肩上扛着家的責任,病了也不能停下。
看畢這個,讓我想起自己的求學時光:那時還沒有十五年免費教育,每天上學的費用都要家人額外支出,能獲得學習機會格外不易。其實不管家境如何、資質怎樣,學習態度往往會拉開人與人的差距。但故事也讓我想到另一點: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不該硬撐。真生病了就該好好休息,不該勉強去學校或職場──一來可能把病傳染給他人,給身邊人添麻煩;二來對自己身體也不負責任。有人說,平時我們總忙着奔波,難得好好休息,有時生病反而是身體在「逼」我們停下。若是連生病時都不肯休養,等哪天身體連自我恢復的能力都失去了,反而會耽誤更多事。
學習是成長必經之路,責任是生活的重量,但懂得善待自己、不會盲目硬撐,才是能長久走下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