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道德底線放在哪兒? 方婷
一個社會的安全感,既需要法律條文的嚴謹,更取決於司法判決能否築起防線。當針對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能以「和解」、「彌補」為由輕判,不僅讓受害者陷入更深的絕望,更會讓整個社會的安全感崩塌──這恰是臺灣潘姓滾軸溜冰教練性侵案引發的深層焦慮。
臺北士林地方法院在今年六月的判決令人咋舌:案中滾軸溜冰教練潘某在一年間,對借住家中的初中女學員實施九次性侵,其中七次既遂,地點涵蓋車中、書房、酒店等多處,甚至利用比賽機會借「按摩」之名施暴。受害者因此患上嚴重憂鬱與創傷症候群,放棄了堅持多年的溜冰夢想,坦言「活得不像自己」,卻在法庭上迎來這樣的結果:一審判二年徒刑、緩刑五年,二審更以有「積極彌補」為由維持原判。
至於潘某的「彌補」,不過是支付五十萬元新台幣(約十三萬港元)部分賠償金,以及庭審時的認罪。但這怎能抵消他對少女人生的摧毀?從第一次在河堤停車場施暴被抵抗,到後來愈發猖狂的反覆侵害,再到事後威逼受害者刪改資訊,其行為已遠超臨時衝動,顯露出對倫理與法律的雙重漠視。更諷刺的是,有網友扒出潘某疑似涉及另一宗性侵案,只因受害者崩潰未能舉證而未留案底──這樣的「慣犯」竟被認定為「無其他犯罪紀錄」,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