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遺傳的消費模式  方道源

在商業世界中,成功的營銷往往取決於能否讀懂消費者的心理。然而人性複雜多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成本下精準出擊?最基礎的切入點,大概就藏在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模式裏,今天男女不同的消費行為,其實是遠古狩獵與採集本能的延伸。  

男性的購物習慣從古到今都是一場狩獵行動。遠古時代,雄性必須在有限的體力下鎖定最值得追逐的獵物,太弱小的不值得,太危險的需避開,唯有那些付出努力後能成功到手的目標,才會讓他們全力以赴。這種「目標導向」的思維,至今仍深刻影響男性的消費模式。他們傾向事先研究,鎖定心儀的產品,無論是名錶、汽車還是科技玩具,一旦認定目標,便願意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去追求。他們厭惡冗長的決策過程,更渴望快速完成交易,而限量版或獨特性商品帶來的成就感,恰如獵人成功捕獲獵物後的滿足。 

女性的消費行為則更接近遠古的採集模式。她們負責在廣闊的環境中尋找最甜美的果實,籃子未滿前總會繼續探索,並參考同伴的經驗嘗試新選擇。這種「探索與比較」的天性,演化成現代女性對購物的獨特熱情。她們享受瀏覽與試用的過程,將逛街視為休閒而非任務;她們樂於接受他人推薦,KOL和小紅書的評價往往能左右決策;她們追求性價比與多樣性,願意花時間尋找最理想的組合,以滿足她們「採集」的樂趣。  

當然,真實的消費行為並不是簡單的性別二分法。隨着數字化的影響,開始精準銷售,改變思維模式,男性會對於個別產品展現「採集式」熱情,女性也可能對某些產品表現出「狩獵式」執著。當數據以更加鮮艷的模式去呈現,有可能讓大家決策更快,卻也催生更多衝動購物。

究竟是現代的數字化厲害還是人類的遠古基因影響更深遠?在消費信心未穩定的社會中,數據只是輔助,消費習慣都是路徑依賴,實際上又回歸最基本,睇餸食飯。

「連開飯都冇錢,邊有閒錢買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