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這顆心)唯有寧靜可安住 星雲大師 劉長樂
長樂先生:寧靜的心境來自平衡的生活。我很想告訴現在的年輕人,要永遠保持一顆自由的心靈。有了自由的心靈,才永遠有生活的朝氣、思想的活躍和對理想的不斷堅持。
星雲大師:禪宗二祖慧可,不惜斷臂求法,只為了想知「身心安住」之道;六祖惠能,由於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開茅塞,看見自家面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問杜魯門總統,如何在任務繁重和心理壓力之下,仍能保持鎮定的心情?他說:「我心裏有個安全的避風港。」可見,「身心安住」是圓滿生命、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
法院裏的法官出庭審案,稱為「過堂」;佛教中的僧侶到齋堂用餐,也叫「過堂」。所謂「過堂」,就是不能久居久留,只是一時的擁有。就如人到世界上來,從生到死,數十年歲月寒暑,也只是經過而已,通過了生老病死的過程,空空而來又空空而去。所以說人是宇宙的過客,一點也不錯!既然如此,有甚麼不能「放下」的呢?
人之所以不能安頓身心,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因而憂慮苦惱;住在患得患失中,老是比較計較;住在恐懼顛倒中,寢食難安。以上等等,致使每日的生活淒淒惶惶,惴惴不安。
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社會裏,奉獻群眾,幫助士農工商得以維持運轉;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自然法則裏,尊重生命,順天而行;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慈悲法喜、真理滿足中,才能享受祥和寧靜─你曾有此「身心安住」的妙用嗎?
經典說我們的心「念念如瀑流」,一般人將身心安住在五欲聲色裏,聖者賢人安住在清淨法樂裏,而菩薩則以示教利喜為事業,以清淨無染為安住。〈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