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趁著還未正式進入旅遊旺季,筆者到內蒙古跑了5天。這次是舊地重遊,因為7年前就已經去過一次,這次行程與幾年前的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因為發現旅費比上次大幅下降了三成,認為實在划算,所以忍不住便立即報了名,難得旅行社又通知成團,於是便揹上行囊遠走內蒙古去了。
內蒙古是我國北部的一個自治區,地處中國的北部,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鄰,北部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呼和浩特是它的首府,簡稱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金融的中心,市內擁有不少景點,是中國優秀的旅遊城市。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的中南部,北面是陰山山脈的大青山,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面是河套地區,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平均海拔1000公尺左右。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等。氣候方面,呼和浩特屬於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季風影響顯著。冬季嚴寒和乾燥,多大風。夏季溫暖,相對濕潤,降水量超過全年的65%。全年日照充足。筆者在內蒙古逗留了幾天,留意到當地的六月份是日長夜短的,在那裡,通常午夜四時半左右便已經天光大白,而日落差不多要到在晚上的八時。
這次筆者為著趕及出發的時間,先到珠海住上一晚,翌日便隨團乘車往廣州,再趕赴機場乘飛機直飛內蒙古的呼和浩特。這次團隊裡只有兩名澳門人,筆者是其中一個,其餘的旅客都是來自國內的,難得遇上一位同聲同氣的,幾天下來,彼此就熟絡起來,大家有講有笑,也增添了不少旅遊的樂趣。那天大概上午11時,團隊便抵達了內蒙古,在機場有穿上蒙古服飾的少女為旅客送上「哈達」和奉上馬奶酒,這是蒙古人歡迎客人的禮儀。
哈達在漢語上解作禮巾,那是西藏及蒙古等民族禮儀往來上必備的絲織禮物,而向客人獻哈達是一種普遍而崇高的禮節。哈達的顏色有藍、白、紅、綠、黃。不同的顏色的哈達,代表著不同的意思,白色一般最為常見,它是純潔、吉祥和繁榮的象徵;藍色喻為藍天、綠色象徵江水、紅色象徵空間護法神、而黃色象徵大地,它們是分別應用在不同的場合的。
蒙古族人生活在高寒的草原上,遊牧為生,性格豪邁奔放,他們喜歡大杯酒、大塊肉,而酒就是他們解寂寞、抒豪情的最佳方式,所以日常放牧,身邊必定備上一壺酒,而最傳統的酒並不是白酒,而是他們自己釀造的馬奶酒,蒙古語稱為「策格」。他們把新鮮的馬奶裝進皮囊,掛在蒙古包外,每天用木棍攪拌,讓馬奶自然發酵,待幾天後,馬奶變酸、變辣,那便成了「策格」。這樣釀製出來的馬奶酒,度數雖然不高,但卻後勁十足,喝多了一樣是會醉倒的。
蒙古人敬酒,也有一定的儀式,首先,他們必須用銀碗盛酒,然後配上藍色或白色的哈達向客人奉上;他們以無名指蘸酒彈向天、地、額頭,以紀念古代防毒酒的傳說,然後主人先喝一口,證明酒沒有問題,接下來才敬客人,而當客人接了酒,也要敬天、敬地,才可飲用。這個接酒禮儀,導遊事前就已經教曉了大家,所以團友在接過哈達和馬奶酒的時候,都沒有失禮。
離開呼和浩特機場之後,團隊先去吃午餐,可能是為著遷就南方人的口味,餸菜的味道還是可以了,飯後團隊將去參觀了兩個景點,一個是王昭君墓,另一個是無量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