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笙監製的武俠劇《少林與詠春》(1988),靈感源自民間流傳的少林英雄傳說。故事描述晚年乾隆(張英才飾)昏庸無能,朝中有和珅(劉江飾)殘害忠良、隱瞞災情,千里之外有廣州知府(藍天飾)中飽私囊、欺壓百姓,從京城到地方均充斥着和珅黨羽和贓官污吏,以致民不聊生,跟蕭笙前作《十三妹》(1983)裏盛年康熙(楊澤霖飾)執政之下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完全不同。剛直不阿的十五阿哥(黃思恩飾)視察民情後得悉吏治腐敗真相,誓要撥亂反正,馬上被對方視為眼中釘。少林派作為武林泰山北斗,難免被牽扯到清宮政要的角力場域之中,正如武當派傳人、峨嵋派傳人以及武功深不可測的西藏法王(郭鋒飾)都是和珅父子陣營裏的高手,少林慧因方丈(何璧堅飾)則在背後默默支持十五阿哥對抗和珅,難怪少林子弟的重任不是反清,而是為皇上和繼任者剷除禍國殃民的黑暗勢力,情況跟此前《英雄出少年》(1981)以天地會企圖推翻滿清統治或《呂四娘》(1985)以獨臂神尼弟子行刺雍正(呂良偉飾)作主旋律相去甚遠。該劇的鋤奸除霸情緒高漲,宮廷鬥爭場面激烈,尤其是乾隆父子與和珅父子的「雙打」較量,火花更勝《十三妹》裏康熙與大反派紀獻唐(朱鐵和飾)的「單打」對壘。
《少林與詠春》的忠奸對峙格局脫胎自《十三妹》,因此內容互有異同。兩劇皆講述巾幗英雄矢志誅滅清廷第一奸臣,為父報仇;反派陣營的設定則大同小異,奸臣父子身邊總是有兩個武力不俗的官員隨時候命,不過和珅之子豐紳殷德(戴志偉飾)的武藝遠勝紀獻唐之子紀英明(盧國雄飾)。《十三妹》裏大破能仁寺的五名高手全是年輕女子,「陰盛陽衰」陣容好比《楊門女將》(1981),而《少林與詠春》的西禪寺裏只有嚴詠春(米雪飾)是女中豪傑,「陽盛陰衰」形勢接近《呂四娘》。《十三妹》的紅船戲班是獨臂神尼(李琳琳飾)旗下的反清復明組織聯絡各方能人異士、傳播忠孝節義思想的團體,而《少林與詠春》的粵劇戲班,上演首齣借古諷今戲就遭逢劫難。由於《十三妹》的十三妹(黃杏秀飾)無師自通,武功源流不詳,《少林與詠春》的嚴詠春同為武學奇才,可是授武戲和練功戲是故事的重中之重,正邪雙方的學藝過程峰迴路轉,水平互有領先──先有三德(徐忠信飾)傳授嚴詠春和梁世顯(石修飾)少林功夫,其後嚴詠春自創詠春拳力壓少林絕技,豐紳殷德則利用《易筋經》迅速練成「龍象般若功」第九層,重新佔據上風,最後男女主角得慧因指點,憑藉五郎八卦棍和詠春刀反敗為勝。
其實無綫武俠劇的選角有着承上啟下的特徵,跟西藏法王和豐紳殷德修練的「龍象波野功」延衍自蕭笙前作《神鵰俠侶》(1983)的情形相似。比如郭鋒在《英雄出少年》和《呂四娘》扮演武功蓋世的滿清國師,在《少林與詠春》則飾演企圖稱霸武林、夢想成為國師的西藏法王;《英雄出少年》的石修是洪熙官,在《少林與詠春》卻是梁世顯,兩者都是少林俗家弟子的希望;而通風報信救了梁世顯一命的店小二(黃宗賜飾),直到《武尊少林》(1993)則是白世芬(溫兆倫飾)的下人兼羅漢堂師兄弟阿泰(黃宗賜飾)。同樣有趣的是,《少林與詠春》裡思想單純的童淑芳(邵美琪飾)一直被豐紳殷德利用但懵然不知,到了時裝劇《龍的天空》(1992),戴志偉和邵美琪「久別重逢」,還合作假結婚,實行互相利用。至於綠葉馬宗德和黃敏儀都是蕭笙的愛將,難怪《十三妹》的和珅鷹犬銀鈎(馬宗德飾),成了嚴詠春的師叔童千斤(馬宗德飾),而《十三妹》的獨臂神尼弟子慈航(黃敏儀飾),成了出賣丈夫的馬春花(黃敏儀飾),二人忠奸身分互換。與此同時,鐵漢柔情的舂米六師叔(廖駿雄飾)外表粗獷、內心精明,跟陸阿采師叔(黃允材飾)在大是大非上應付自如卻絲毫不解溫柔,對比十分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