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架構的聖尼古拉大教堂  圖文/綠水青山

 艷陽天的下午穿過花徑,來到聖・尼古拉大教堂(俄羅斯東正教),整座教堂採用木構架井幹式建成,據導遊介紹該教堂是屬於俄羅斯哥德式的八面體木結構。整座建築物是由整齊的原木水準疊砌成的牆體,牆體交叉處與原木互相咬合。這種井幹式圓木結構建築,特出了八面尖角的屋頂和周圍的北方自然景色十分和諧,中央大圓頂上矗立鋼製的鍍金大十字架,帳篷頂端的5個洋蔥形穹頂和多變的造型。教堂正門的聖母像和壁畫,是俄國畫家古爾希齊文克所作,顯現出莊嚴肅穆又具富麗堂皇的氣派。

 抬頭望去如洋蔥形穹頂如一串串垂落的漿果,由下至上漸次收窄,最終在最高處托舉着金色十字架。沒有磚石的冷硬感覺,整座教堂的穹頂和牆體、廊柱全是由西伯利亞落葉松拼接而成。工匠們將木材剖成弧形構件,以榫卯咬合出穹頂的曲面,那些暴露在外的木節與紋理,恰似教堂天然的年輪。

 推開厚重的木門,松木的清香混着蜂蠟的甜膩撲面而來。教堂內部沒有一根立柱,卻通過精巧的桁架結構撐起三十米高的空間。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在木牆上投下流動的光影,照亮了樑架上留存的俄文施工標記。而在穹頂內側的彩繪,並非顏料塗飾而是工匠用不同紋理的木材拼貼出來的聖經故事,胡桃木的深褐與白蠟木的乳白在光影中形成立體的敘事。

 繞到教堂的背面,會看見牆基處的木材被刻意削出斜坡。導遊說這是為了應對東北的積雪,讓融冰順着木棱流淌,避免滲入結構。屋簷下的木雕首排水口,則藏着中俄文化的暗合,俄羅斯的森林精靈與東方的螭龍在此達成奇妙的和解。

 暮色降臨時,夕陽為的木牆鍍上光彩。觸摸那些被百年手掌摩挲得光滑的木柱,能感受到木材呼吸的微顫。這座不用一根鐵釘的建築,以草木的柔韌對抗着歲月的侵蝕,恰如是教堂見證了哈爾濱的往事,而在木質的肌理中,始終保持着溫暖的餘溫。◇(哈爾濱遊‧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