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十一月二日電】(記者許曉靜、魏夢佳)由北京大學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二日在京開幕,兩岸暨港澳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
本次學術研討會設二十場分組會議和一場圓桌論壇,旨在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抗戰和台灣光復的歷史,力求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更深入的學術對話中重新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世界意義與當代價值。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何光彩致開幕辭表示,本次研討會將助力兩岸同胞以史為鑒、以史為橋,牢記共同抗戰的歷史,深入研究其中蘊含的深刻啟迪,把握昭示未來的歷史大勢,匯聚團結奮鬥的前行力量,為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學也將持續支持相關領域的研究,加強史料整理與數字化建設,深入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堅實的學術保障和思想支撐。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章百家作主旨發言表示,中國抗戰是一部充滿曲折、艱苦卓絕的歷史,影響深遠。中國抗戰自始就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不僅要研究黨和人民的取勝之道,不僅要歌頌我們民族所取得的偉大勝利,也要記載和訴說我們民族所經受的苦難。
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戰的洪流無所不達,改變了若干中國社會的形貌。相對於歐洲戰場,二戰中國戰場在國際學界中長期被漠視與低估。將中國抗戰史放在全球視野下研究是一個好的走向,兩岸應就此加強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
「台灣光復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回顧台灣光復的歷史表示,在抗戰過程中,全國軍民的浴血奮鬥、盟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等,使台灣光復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成為事實。
北京大學訪問講席教授、英國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係教授方德萬,美國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歷史系教授葉維麗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全球背景」「重讀一二.九:從燕園走向『世界』」等題目作主旨發言。
本次學術研討會將持續至三日。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戰時國際合作、抗戰與台灣光復、台灣的抗日運動等議題進行分組會議研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