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十月七日電】(作者彭莉芳、吳冠標)十月六日正值中秋節,來自金門的江宜珍和丈夫、女兒在位於廈門的家中忙著做團圓飯。灶上的酒釀圓子冒著騰騰熱氣,她往鍋裡臥了三個雞蛋,「加蛋是我家的習慣,一家三口在甜湯裡湊齊了,在這團圓的日子圖個香甜長久」。
「我很幸福」,這是江宜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她的幸福是「閉上雙眼,仍能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安定感與知足感」。這份真切的感受,既源於她多年來對「幸福」的學術研究,更來自她在廈門生活的親身體驗。
江宜珍與廈門的緣份始於二0一五年,她受邀到廈門大學演講,「這裡離金門近,說閩南語,既有金門的淳樸,又有台北的現代感,還有像台中一樣的美麗植被」。次年,在家人的支持和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邀請下,她與丈夫帶著三歲女兒,跨過海峽,在廈門安了家。
作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江宜珍從事心理健康研究已有二十餘年。她推動的「幸福科學」和「轉念」訓練,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在台灣幫助過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多元思考轉化負面情緒。
基於這一研究理念,二0一八年,江宜珍在廈門大學創立「幸福研究室」,以「幸福研究」回應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需求。
依託研究室,江宜珍帶領團隊開發出十三套「幸福+」系列課程,並設計了多款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桌遊與手遊,相關課程產品已走進福建、寧夏、西藏等地十三所學校。她還帶領研究生成立產學研公司、運營自媒體賬號,並打算與在閩台商食品品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持續推廣幸福理念。
江宜珍不喜歡固守講台,她常走到學生中間互動,讓課堂熱鬧得像「演唱會」;課外更是帶學生喝奶茶、聊心事,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好麻吉」──在台灣,這是要好的朋友的意思。
去年,江宜珍當選為廈門大學「我最喜愛的十位老師」。提起這份榮譽,她開心地表示,「這是對我教學生涯最大的肯定」。
在廈門住久了,江宜珍說自己的日子是泡在「幸福」裡──從她位於翔安區的家中推窗遠眺,金門島在海風中隱約可見。聞著街頭巷尾飄來的海蠣煎與沙茶麺香味,江宜珍倍感安定和知足。
中秋節前,江宜珍收到了一份由福州台胞設計的「團圓號」小火車月餅禮盒。這份以歌曲《二零三五去台灣》為靈感的巧思,讓她讚不絕口,她買了二十多盒寄給親朋好友。
「希望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讓更多台灣親友共享這份幸福。」江宜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