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遊」在中國縣域興起 知識性與體驗性融合

 【中新社杭州十月七日電】(作者曹丹)中國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小城遊」「奔縣遊」持續升溫,一種融合科普教育與休閑旅遊的「科普遊」在縣域興起。

 在杭州市餘杭區青山村,原創環保情景劇《林中物語》的演出打破了傳統舞台界限。觀眾手持雨棍,共同模擬風雨交加的自然之聲,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藝術的參與者。

 「讓孩子親手觸摸自然,比任何教育方式都更有力量。」來自南京的家長章若蘭在參與「夜觀昆蟲」課程後感慨道。

 在當地的青山自然學校,孩子們通過參與製作自然立體書、觀察自然生物等實踐活動,環保理念在心中悄然生根。這類自然教育項目將科普與旅遊結合,滿足了家長「寓教於遊」的需求。

 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的神仙湖生態公園,以其獨特的礦坑景觀吸引遊客。裸露的岩壁與碧波湖水形成強烈對比,讓這裡成為一座天然的「博物館」。公園邀請當地村民擔任講解員,向遊客講述礦坑形成、生態修復技術等知識,讓賞景與地質科普兩不誤。

 「站在這裡,能同時看到過去和現在。」來自上海的攝影愛好者李彤說。這片歷經生態修復的礦區,不僅實現了從「傷疤」到風景的美麗蛻變,更成為親子家庭感受生態新貌、見證自然重生的最佳去處。

 「中國珍珠之鄉」紹興市諸暨市山下湖鎮,正以珍珠開蚌體驗煥新傳統產業。

 「媽媽,這顆珍珠是我自己開出來的!」六歲的小朋友陳晨辰興奮地舉著剛取出的珍珠。在這裡,遊客可以下河撈蚌、學習開蚌技巧,還能將珍珠現場加工成首飾。整個流程配以珍珠形成原理、養殖技術等科普講解,讓傳統技藝傳承與科學知識普及相得益彰。

 「開蚌體驗業務只佔我們產量的百分之一,但其利潤遠高於傳統批發。」「珠二代」黃鐵奇與設計師妻子將傳統批發業務升級為「產業+旅遊+科普」的新模式,不僅吸引年輕人加入,還帶動村民參與新業態,為縣域經濟轉型提供新思路。

 《中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二零二五》顯示,二0二四年中國縣域旅遊平均接待遊客總量為五百八十點七九萬人次,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二六,旅遊總收入增長百分之九點九六。

 為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留量」,各地正積極發展「小而美」的文旅新業態。在此背景下,科普遊以其知識性與體驗性融合的特質,正成為縣域旅遊從「出圈」走向「長紅」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