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量子力學科學家 獲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港中通社10月7日電】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爾·H·德沃雷特(Michel·H·Devoret)和約翰·M·馬丁尼斯(John·M·Martinis),以表彰他們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力學隧穿和能量量子化。該獎項恰逢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周年,突顯其深遠意義。
綜合消息,約翰.克拉克·(1942年出生)是英國劍橋大學培養的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休教授,以研發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著稱,該設備廣泛應用於物理、醫學等領域。
米歇爾.H.德沃雷特(1953年出生)是法國巴黎南大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教授,在量子電路和單電子泵技術方面有開創性貢獻。
約翰.M.馬蒂尼斯(1958年出生)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曾擔任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硬件首席科學家,主導了53量子比特處理器的研發工作。
量子力學通常描述微觀粒子的行為,如電子能「穿越」勢壘的「隧穿效應」。長期以來,這類現象被認為僅限於極小尺度。然而,三位獲獎者在1984至1985年間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首次在包含數十億庫珀對(超導體中的電子對)的宏觀電路中觀測到量子隧穿與能量量子化。
該研究催生了「人工原子」概念,為量子技術奠定基礎。馬丁尼斯後續將其應用於量子比特研發,推動超導量子計算機發展。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奧勒.埃里克松指出:「這項工作不僅深化了對量子世界的理解,更開啟了量子計算、傳感與加密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