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九月二十八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百)北京一商場內的宣傳語,「一間不只屬於她的房間」,讓人耳目一新。朝陽大悅城商場今年八月改造母嬰室,升級為育嬰室。門口「男士勿入」的提示牌被撤下,換上的貼圖寫著「共同育兒」四字,引起民眾討論。
如今,「僅限女性」的母嬰室不再能滿足多位家庭成員的親子育兒場景,也易將照顧護理幼兒之責推脫在母親肩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開始著力對母嬰室進行改造,打造共同育嬰室、父嬰室、超級奶爸區等空間,傳遞出「共同育兒」的理念轉變。
北京朝陽大悅城工作人員稱,育嬰室內,爸爸可在換洗台區域為孩子更換尿布、沖泡奶粉、喂養輔食。哺乳區則為媽媽們保留私密空間,設有自動門和隔簾,與換洗區明確分隔。據記者觀察,朝陽大悅城周末人流較大時,約十分鐘就會有一組家庭使用育嬰室,包括父母和奶奶(外婆)一同進入。
「媽媽在里面忙碌時,爸爸總不可能在外面幹等著。」秦明家有兩個小孩,一個四歲,一個七歲,參與到孩子日常出行的照護任務中,他習以為常。在他看來,對「共同育兒」空間的需求本就長期存在,「媽媽一個人難免忙不過來,我每次都會進去幫忙,只是涉及隱私問題,那時的母嬰室常以家庭為單位進出。」
「這是社會觀念的進步,這樣的空間越多,越能無形中促使更多父親履行育兒職責。」海逸(化名)推著八個月大的寶寶進入母嬰室,等待妻子哺乳。這是他第一次進入這家商場的育嬰室。他說,有些母嬰室空間較小,較為簡陋,一家人進去轉不開身;有些母嬰室設有「男士勿入」字樣,自己只能選擇在家庭衛生間「速戰速決」。
而對於育嬰室的設計,也有擔憂之聲。盡管哺乳區與換洗區、休息區分割,但朱迪(化名)還是擔心空間共用帶來的隱私洩露風險。而一些商場的創新實踐,值得被看到。例如,北京朝陽區的藍色港灣育嬰室,設置獨立上鎖的單間哺乳室。同處於朝陽區的惠多港購物中心還專門設立「父嬰室」。
「育嬰室的標識還是要更明顯才行,或讓空間再大一些。」朱迪說,「育嬰室的指向或還不夠明確,常見爸爸們在門口等待,一些人也許并不知曉男士可以進入。」在她看來,推動「共同育兒」從小部份實踐轉變為社會共識,還需開闢更大規模的「共同育兒」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九月初宣佈,正式全面對三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每年三千六百元人民幣的育兒補貼。「育嬰室」的普及與育兒補貼的落地,正在展示出:育兒是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