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欣賞了一場很有特色的音樂會,乃是用一支逾六十人的管樂隊來伴奏《黃河大合唱》。
因今年正是在本澳出生的大音樂家冼星海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本澳的紀念活動特別多。
據介紹,《黃河大合唱》乃是冼星海在延安時期的作品,當年的條件不佳,但寫出這部巨作實是殊不簡單,為了承襲這種偉大精神,所以管弦樂團以大型的管樂隊來作伴奏,加強其影響力,令其更加發揚光大,這種探索是成功的。
當晚的演奏效果,其實確是不差,特別是各種樂器的調配和運用,用了不少的心思,例如在木管組部分,長笛除了發揮其在管弦樂隊的作用之外,也能多幫助主旋律的演奏,甚至是歌曲演奏的部分;單簧管的發揮就更加精彩,樂器擔任了小提琴的大部分工作,揮灑自如,作用極為明顯而成功,演奏者的技巧亦是很有水準,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巴松管的工作也是重要,把整個低音聲部串聯起來,軟化了低音銅樂樂器的強大聲音,恰當地為合唱作出伴奏;樂團今次沒有用上雙簧管,改由高音薩克斯擔任,因為雙簧管雖具有穿透力,但容易為銅樂器掩蓋,此樂器則大大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至於中音薩克斯的作用也是重要,除了吹奏很多主旋律之外,也起著中提琴的作用,當晚所聽,這個聲部十分稱職,也不需要用上次中音和上低音薩克斯了,因為低音銅管實力強勁!
一支管樂隊的銅管樂器十分重要,如何運用在大合唱伴奏中,也是一個技巧,當晚看到好像共有三枝長號,四枝上低音和三枝大號,這是標準的管樂隊配搭,這群樂器的作用極大,既代替了低音弦樂聲部,也幫助了合唱隊,發揮得十分出色;至於小號聲部更是人強馬壯,工作繁多,主旋律方面,節奏方面,合唱隊方面的支持都包含了,演奏效果也是不差;但發覺圓號的數量好像少了一點,未有大的發揮。
總的來說,今次用大型管樂隊來伴奏《黃河》,效果是可以的,畢竟在澳門來說並不多見,能有此成績並不簡單,相信管樂團及合唱隊都是創下了一番努力,據說當晚演出的成員,年齡最小的不足十歲,亦有逾八十歲的長者,他們的精神著實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