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話)《燃燒歲月》細膩感人  令狐昭

韋家輝監製的《還看今朝》(1990)在香港播出期間,為亞洲電視迎來高收視戰績,無綫電視馬上以題材相似的《燃燒歲月》(1990)對撼,以致兩個電視台在同一時段內均有劇集跟文化大革命情節相關,情況乃香港電視史上少見。李國立監製的《燃燒歲月》,內容涉及四代人的命運,從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九七年,背景跨度相當大,故事格局跟後來張藝謀改編自余華小說的電影《活着》(1994)有幾分相似。該劇由清末民初的上海說起,經歷日本侵華,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公私合營、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等運動,刻劃出老百姓在近代歷史巨變下的悲歡離合。

《燃燒歲月》所呈現的八十年,可謂滄海桑田,既有大時代的社會變遷,也有小人物的命途多舛,傷痛雖然深刻,卻沒有被過分強調。幾代人因時移世易而造成的無力感,是透過頗為含蓄的基調去表現。然而大多數主角的人生結局都不是悲劇,其中兩位在鄉間離世的消息,處理手法隱晦,就像是別有內情。一些角色的境遇,令人印象特別難忘。例如留法歸國記者屈服於日軍的老虎凳酷刑;舞蹈家因養父是個遭批鬥的醫生,被迫徒手清理老鼠洞和地上的糞便;白手興家的食店東主被指剝削勞動階級,不得不遊街示眾;還有抗美援朝退役老兵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

這部題材獨特的跨時代史詩劇,分為「金臺夕照」、「儂愛他似蜜」、「火紅的年代」、「革命無罪」四個單元。首個單元一開始便由老戲骨俞明扮演的街頭講古佬,以數白欖形式解說民初歷史主軸,引領觀眾進入那個翻天覆地的世界;第二至第四單元由常滿(劉青雲飾)收養的孤兒米家豐(鄭伊健飾)以畫外音作過門敘事。編導試圖以澳門風光來模擬不同時期的上海景貌,前後穿插了澳氹大橋、東望洋燈塔、龍環葡韻、瘋堂斜巷等外景。劉青雲、羅慧娟、邵仲衡、邵美琪都從年輕演到老年,表現可圈可點,而首當主角的陳國邦、劉玉翠、鄭伊健、陳慧儀皆演出亮眼。◇

主人公常滿從鄉村少年成長為烹飪大師,歷盡了各種考驗和衝擊,包括他與童素素(羅慧娟飾)在半個世紀以來的多次分離與重逢。過程並非依仗煽情的方式吸引觀眾,而是藉由細膩感人的手法打動人心。正如在「儂愛他似蜜」單元中,常滿不甘心多年來的心血化為烏有,唯有獨自走遍食店的每個角落,為不存在的「賓客」服務,情感真摯而複雜;「火紅的年代」末段描述玉鴻漸(邵仲衡飾)被調往山西,跟素素乘船離去之時,常滿從碼頭沿岸一路追逐直至船隻遠去,催淚程度幾近張婉婷電影《八兩金》(1989)和鄭則仕電影《瀟灑先生》(1989)的結局送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