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退步原來是向前  安然

在親子教育中,家長認為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進步」的。然而,通過觀察孩子的中學學習過程,發現:學校的學習節奏往往快得讓人無法消化,尤其是課堂上老師的教學進度一再加速。回到家後,孩子還需要完成大量的作業和報告,甚至忙到深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孩子感到疲憊,還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出現「退步」。

孩子從小熱愛彈鋼琴,但因為學校的分組報告太多問題而佔用了休息時間,導致沒有足夠的課餘時間練習鋼琴。在鋼琴老師面前,孩子逐漸失去了自信,進而學琴自然是退步了。

愛畫畫的孩子因為老師布置了太多的畫壁報任務,沒時間去戶外觀察生活,自然也少了靈感,於是對畫畫的熱情慢慢減退。

愛閱讀的孩子原本喜歡沉浸書海,但到了中學,因為學業繁重,幾乎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那些買回家的書,整整一年都放在書架上,連一次也沒翻開。

這些例子並不是說孩子失去了對興趣的愛好,而是學校教育的壓力讓孩子無法投入時間與精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熱愛的興趣。而對於父母來說,這正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雖然這學年的下學期孩子的成績相比自己,是進步很多的,但同學們也在前進。當孩子第一次從班級前三的位置退後時,難免會感到心理上的打擊。孩子曾坦言:「下學期我比上學期更努力了,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老師也可能對某些學生更偏愛,平時分的加減是很正常的事。一旦成績平均化後,就分出了名次。而這些平時分或者報告的成績,往往缺乏一個明確的規則。希望校園能充滿公平與關愛,希望老師們能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也希望報告類的考核能少一些。」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某項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往往能帶來滿足感與快樂,這也成為持續學習的動力。

正如我對孩子學琴時的鼓勵:「練琴時卡住了,出錯了,會讓人感到不開心。但你要記住,多練幾次就會更好。如果當下覺得太累,不如早點休息,第二天精神飽滿地再練習,效果一定會更好。」這或許是一碗心靈雞湯,但對於焦慮的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安慰。

「退步是進步的基石,也是進步的動力。」這個學年,孩子在努力中「退步」了。但我希望,這樣的退步能讓她有所警惕,學會調整心態,以樂觀的態度迎接暑假後的高中學習。正如農夫插秧時,倒退着一步步插滿秧田,看似向後退,實則是步步為營,為未來的豐收做好準備。正如布袋和尚在詩中所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