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跑出「加速度」

 【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電】(記者 劉文文)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路疾馳,跑出了令人矚目的「加速度」。

 儘管六月完整數據尚未出爐,但前五月的「成績單」已足够吸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一至五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五百六十九點九萬輛和五百六十點八萬輛,同比分別增長百分之四十五點二和百分之四十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百分之四十四。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穩步攀升,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整體汽車市場中的份額日益擴大。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普文化與傳播中心傳播部副部長納森對中新社記者說,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多方面支撐。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無疑是重要助力。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延續減免、以舊換新政策加碼擴容,多種政策工具協同發力,有效撬動了中端及大眾消費市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比亞迪三月發佈的超級e平台,實現了「一秒二公里」的全球量產最快充電速度;國軒高科五月宣佈其首條全固態電池中試線建成,實現百分之一百線體自主開發,極大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智能駕駛則成為另一大「加分項」。L3級自動駕駛條例於四月在北京率先實施、L2+及以上級別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幾乎成為上市新車的「標配」、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級智能化滲透率在六月首次突破百分之二十……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雙輪加速,進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吸引力。

 然而,伴隨產業狂飈突進,市場「內卷」隱憂浮現。今年以來,官方多次明確表態反對無序的「價格戰」,引導行業理性發展。多家車企積極響應承諾,更加註重技術研發和產品力的提升。

 「這標誌著行業正擺脫對價格戰與低端重復的路徑依賴,從『量』的競爭轉向『質』的競爭。」納森認為,隨著技術演進與市場環境優化,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反內卷」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為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提供重要參考。

 在高速奔跑的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也面臨多重挑戰。部份國家和地區設置技術壁壘、關稅壁壘,抬高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成本與難度。同時,全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歐美傳統汽車巨頭加速電動化轉型,新興造車勢力不斷湧現,給中國新能源車企帶來不小壓力。

 展望下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如何在複雜局勢中繼續跑出「加速度」?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儘管歐美等部份國家和地區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憑藉技術、成本和產業鏈等多方面優勢,在東南亞、南美等眾多海外市場依然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由此他判斷,二0二五年中國汽車出海前景總體樂觀,新能源汽車仍將是推動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主力軍。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魯東紅受訪時稱,面對複雜環境,中國車企需「內外兼修」:對內,強化技術創新「硬實力」,加大全固態電池、智能駕駛、汽車芯片等關鍵技術攻關;對外,深化本地化生產與供應鏈佈局,針對不同市場需求推出差異化產品。

 「比如東南亞偏好高性價比的小型電動車,歐洲注重智能網聯功能,中東需要長續航車型,精準匹配才能『走出去、留得住』。」魯東紅說。◇